楚國,近些年來被視作秦國東出最大的障礙。
自從和秦國曾一同稱帝一時的齊國被樂毅率領的五國之兵打了個零槓七十,徹底七國小透明後,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最強大的國家就剩下了兩個。
橫則秦帝,縱則楚王!
秦楚之間的爭鋒,成為了天下霸權歸屬的關鍵所在。
這是秦國最大的敵人, 自然也需要最嚴正的對待。
對於伐楚的方針策略,朝廷之上的諸多大臣紛爭不休。
一派以秦國最赫赫有名的大將王翦為首,主張動員全國之力,盡出所有兵力,以最高規格的軍事行動來對待楚國。
而另一派,則以新任右相馮去疾為首,強烈反對王翦的主張。
馮去疾等朝臣不是武將, 倒沒有說該發兵多少,只是無法接手舉國發兵這一壯舉。
聽著很激動人心, 但是國庫會哭,他們這些負責內政的大臣也會哭。
秦國現在國庫裡倒是不缺錢,但是打仗打的是糧草補給,士兵補給。
就現在這狀況,秦國有錢也沒地方買戰略物資啊!
王翦一場伐楚之戰打下來,怕是他們集體要愁的禿頭。
當然,軍需耗費過大隻是其中一部分原因,還有一部分就是,他們不放心。
舉國之兵交付一人之手,誰能放心呢?
在雙方的爭執之下,嬴政也沒能下定決心同意王翦的要求。
這時候,以在之前幾次滅國之戰中頗有建樹, 表現不錯的年輕將領李信為首的少壯派武將, 趁機跳了出來,給了秦王嬴政另一種選擇。
不過這些朝堂上的紛爭博弈, 暫且和古尋無關。
當然, 他也沒閒著, 甚至應該說很忙。
首要的,自然還是念端的病。
國師府,藏寶地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