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理想是進入舊金山大學打球,成為能在NCAA打比賽的華裔大學生球員。
最近他也聽說了甘國陽,他沒有看過甘國陽比賽,只知道大家都很驚歎,說這人是華人籃球的希望。
年輕人在賽場上都是不服氣的,賽前聽別人講多了,他心裡煩了便一心要擊敗甘國陽。
雙方交鋒後他才發現,這個甘國陽是真的很強。
他在內線已經吃了兩個蓋帽了,這傢伙封蓋好厲害,但不意味著他沒有機會。
“喂!王天鐸,我說話你聽見沒有?我們陣地進攻要更耐心一點。”
王天鐸點點頭,但教練說的話他沒有聽進去,只是想著待會兒在場上怎麼對付甘國陽。
暫停結束,比賽繼續進行,許勳站上罰球線,兩罰全中,北僑已經10:6領先了。
王天鐸運球過半場組織進攻。
80年代在沒有三分線的情況下,陣地進攻打得都很小。
外線球員運球一般都重心偏高,這樣適合急停跳投和轉背身進攻。
運球技術也都樸實無華,習慣性側身,用屁股保護球,因為防守人可以伸手干擾。
突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籃下永遠會有一個大個子杵在那兒,想挑戰他可不容易。
街頭的cross、大幅度擺動,連續胯下運球沒有被帶到校園比賽中,教練們都不允許球員那麼打球。
在甘國陽看來,立華中學這些球員的速度都太慢了,從中鋒到後衛,他可以輕易跟上任何一個人。
他甚至可以故意離開籃下,漏出一個空檔給對手突入籃下,然後突然插上,賞對手一個大帽。
這就是釣魚防守。
不過當這次他露出破綻時,王天鐸利用掩護殺入籃下,用速度甩開了甘國陽的防守,上籃得手!
進球后王天鐸長舒一口氣,他抓住了空檔,沒有畏懼甘國陽的蓋帽。
甘國陽看上去面色如常,默默發球,然後繼續在進攻中充當前場籃板手。
北僑的進攻打得很簡單,在甘國陽不怎麼低位進攻的情況下,就是陳星和許勳兩人拿球輪流往裡衝。
衝進去打進就進了,打不進甘國陽會搶到前場籃板,補籃或者傳出來給隊友。
其他人有機會就扔半截籃,不進甘國陽還是會搶。
就是這麼簡單粗暴,卻一直壓著立華中學,保持著5分左右的優勢。
甘國陽這樣看起來打得有些累,不停搶籃板,而隊友的進攻效率著實不高。
立華中學這邊,王天鐸成為了隊中進攻成功率最高的球員。
他屢屢殺入內線上籃得手,連續拿下了8分,幫助立華中學咬住了比分。
在上半場的一次暫停中,貝爾曼問甘國陽:“盯死那個5號,你被他突了好幾個了,你的速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