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毅只有字,沒有號,行之,是唐順之對他的勉勵,凡事知易行難。
儒家士人集團,兩千年來,一直依附在皇權身上,成為了這片土地的寄生蟲,那麼多才智之士,就沒人看得出來嗎?
唐毅敢說,絕對有目光如炬的前輩,只是要想改變,真的太難了。
就以大明為例,兩京一十三省的官員只有兩萬多人,每三年一次科舉,每次至多錄取三四百人。
而內廷呢,號稱十萬太監,還有那麼多宗室皇親,外戚勳貴,算起來數量十分驚人。文官集團不合作,大不了放出宦官,總有不要臉的文人會巴結趨奉皇帝。
說白了,儒家文人就是皇帝養的一條狗,如何指望著狗能和主人平起平坐。
假如唐毅早穿越五十年,他都不會有改變千百年規矩的念頭,最多他做一個權臣,最好把皇帝老子幹掉,自己取而代之,順便再把野豬皮的先人團滅了,如此而已。
可是隨著大航海時代來臨,一切都有了轉機。
美洲金銀被發現,海外貿易快速繁榮,帶動了江南的工商發展,進而又推動了城市化。
大量的百姓離開鄉村,走進城市,變成工人。
城市和農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一個村子裡,每一個人都互相認識,算來算去,幾乎都能沾親帶故,都說得上話,有了矛盾,內部就解決了。
可城市不一樣,環顧四周,幾乎都是陌生人,也沒有親屬在身邊,人就變得沒有安全感,故此,市民往往希望有規矩,有法律,有官府能夠保護他們。
東南的社會結構正在劇變,從秦始皇之後,幾乎是第一次出現這種局面。如果還沉醉在過去的套路,唐毅覺得太可惜了。
文人不是少嗎?
就大辦教育,很快光是東南就會有上千萬讀書識字的人。皇帝的爪牙再多,也沒法相比。這些人就是唐毅最強大的盟友。
不是皇權根深蒂固嗎?
讀書人多了,心思也就多了,加上心學傳播,把人從三綱五常拉出來,重新審視皇權,就變得容易多了。
事實上東南這些年已經出現了太多的新東西,太多離經叛道的觀念。
他們最需要的就是一盞指引他們的明燈!
就像發生在西方的文藝復興,還有思想啟蒙一般,東方也需要一場觀念的變革,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構建出來的文化基因,澤被兩千年。
發展到瞭如今,舊有的觀念已經不夠用了,推陳出新,勢在必行。
很顯然,熟識歷史脈絡的唐毅,就是最佳的人選。
發揚光大心學,做一個兩千年來,超越孔老夫子的聖賢。唐毅覺得這個目標似乎比起做帝王將相更有吸引力,一千年後,人們或許都忘了唐朝有多少皇帝,李白和杜甫的詩篇卻萬古流傳。
讓自己的著述成為千百年後,必讀的課本,想到這裡,唐毅就覺得非常得意,值得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