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出身官宦世家。他十九歲就被推舉為郡吏,不久又被朝廷的三公同時徵召,以司徒高第徵為侍御史。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朝廷特別選拜王允為豫州刺史討伐黃巾軍,這時候的王允可謂意氣風發。
在處理黃巾軍過程中,王允發現張讓與黃巾軍私通,於是上奏皇帝。
但是漢靈帝自認為張讓無罪,誰也奈何不了,只能放棄,不再追究。
張讓沒事,王允就要攤上事了。
張讓一心想報復。第二年,終於找到一個藉口,將王允逮捕下獄,王允進去了。
不久,正好趕上朝廷大赦,王允的好友與張讓的政敵開始為王允說情,最後王允非但免罪釋放,還被複刺史原職,王允出來了。
但是,萬事就怕但是,張讓也不含糊,沒出十天,王允又以另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被治罪,再度入獄,王允又進去了。
王允的朋友再次出力,王允又出來了。
王允深感再這樣會成為政治的犧牲品,於是他去官隱居,在陳留與河內呆過一段時間,去年方還太原。
王允站了起來,看著窗外的美景,經歷過與張讓相鬥,還有這幾年去官的磨礪讓他學會積蓄力量,學會隱忍,找準時機方能一擊而中。
以他的經驗判斷王濱恐怕凶多吉少,聞喜縣的事情不會那麼簡單。
霍東,這個名字頻頻傳入太原,大破黃巾軍年紀輕輕被委任為河東太守。
還有說他曾打敗過匈奴人,匈奴人都不敢入河東。
王允並不執著與替同父異母的王濱報仇,但有些事情卻不得不做。
如果王允無動於衷,那麼祁縣王氏就會認為他不重視家族成員、輕視親情、為人軟弱,然後族人會在他身後編排他,傳入外人之耳,這些會影響他在士族裡的形象。
王允重新坐到案前,拿過一個竹簡寫下河東霍東。
霍東安排徐晃暫時幫平陽犁地,然後帶著剩餘人去楊縣和永安縣。
平陽的百姓不敢相信這些卸去甲冑的兵士要牽著戰馬替他們犁地。
以前只有當兵搶糧食的,哪裡聽說過當兵的要幫百姓種地的。
剛開始,百姓們跟兵士不敢多交談,隨後發現這些兵與他們遇見的極為不同,不拿他們這些窮苦百姓的東西,還與他們分享軍糧。
雙方漸漸熟絡之後,談得夜就多了,尤其那些婦女在休息交談時要給這些人保媒拉縴。
“不行,我們要是結婚得向上請示,批准後才允許。”
旁邊的嬸子扶著說道:“結個婚還得請示?”
“對,通常都會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