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時候,新興大國尤其是開創一個國際新時代的先導國家的崛起離不開道義力量的支撐,而且這種道義力量的支撐具有超前性。
門羅時期,國際主流的政治制度是君主專制制度,國際關係準則是基於權勢平衡的均勢政治,殖民制度盛行。
在這樣一個時代崛起的大國,要遵循既有的國際文明準則,將已有國際文明向前推進。
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在這個時代為國際社會注入新的選擇,代表了那個時代發展的方向,這是美國外交的一大優勢。
美國曆史上從未曾參與過均勢體系,門羅宣言包含對均勢體系的拒絕,在列強忙於權勢鬥爭之時,美國暫時置身其外,對當時普遍的國際關係準則是一個超越。
這些都是華皇最終選擇效仿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最大的理由。
因為華皇再不懂歷史,也知道美國人是怎麼發家致富的,大戰都躲過去了,別人忙著打仗,他一直在後面發展,並且大量販賣戰爭物資,只要地球有一個地方在打仗,美國人就要暴力發展一圈,這種良性迴圈是很可怕的,最好的時代機遇,都被他們抓住了。
內政學德國,外交學美國,這就是華皇這段時間治國的主要思路,華皇不是天才,尤其是在政治上,更是一個小白。
但是大的方向,必須由華皇自己拿主意,卡特麗娜卡芙公主只能是在細節上幫助華皇落實,所以,華皇採取了這麼一種簡單粗暴的效仿方式。
門羅主義提出了“非殖民原則”,適應了拉美各國尋求獨立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止殖民主義在拉美復辟的作用,贏得了拉美獨立各國的認可,在當時的拉美受到了普遍的歡迎,是那個時代國際關係的一個進步。
“非擴充套件原則”和“不干涉原則”對當時習慣於擴張和干涉的其他列強的衝擊也是很大的,所以保守的梅特涅才會詛咒門羅宣言是“邪惡的教義和危險的榜樣”。
在門羅時代,門羅宣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際關係文明的進步方向,道義的無形力量起到了彌補美國實力不足的作用。
不可否認的是,門羅主義本身包含美國控制拉美的野心,在以後的歷史中,門羅主義被美國的擴張主義者不斷加以擴充套件,發展成為美國擴張主義的幌子。
以今天的國際文明標準來衡量,對它所代表的國際關係準則進行譴責是可取而且必要的。這也正是不能對門羅主義加以肯定的原因所在。
門羅主義陳述三要點,復由羅斯福總統外加一項。
第一點,歐洲各國不能再以任何美洲國家為殖民地。
其次,在外交政策上行使華盛頓方面的原則,即美國僅在本身利益受損的前提下介入歐洲事務。
第三,美國視任何殖民美洲的企圖為對國家安全之威脅。
羅斯福總結以上三點並加入一項陳述:‘說話客氣,但帶根大棒子。’
美國人弄出個門羅主義,華皇很是欣賞,也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推出了亞洲主義。
本來應該稱之為華皇主義,但是華皇認為華皇再大,也只是一個人,而亞洲是一個地名,不應該讓華皇凌駕於亞洲之上,所以叫做亞洲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