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記得,可這又能代表什麼呢?帶著疑惑繼續看下去。
只見面對李世民的求情,李淵並未當場同意,只讓李世民先回去。
之後李淵又詢問了裴寂,李建成等人的意見。
裴寂自然是贊同殺掉劉文鏡的,而李建成呢也不用說,同樣是同意。
只見面對李淵的詢問,李建成說道。
“父皇,且不論這劉文鏡是否是酒後胡言,可這些話都實屬大不敬,公然揚言要殺害當朝宰相,此等不臣之罪若是不殺,如何能夠震懾他人。”
“太子殿下所言有理。”
裴寂在一旁附和道,聽聞兩人這話,最後,李淵殺掉了劉文鏡,這事到此也就算了結束了。
可是,李淵當初沒有想過的是,這劉文鏡是李世民的人。
李世民求情,李建成又支援殺了劉文鏡,如此一來,實際上李淵,李建成,李世民,裴寂,劉文鏡,這五個人就分成了兩個陣營。
李淵,李建成,裴寂,他們三人作為常年坐鎮長安的文臣為一個陣營。
而李世民和劉文鏡,作為常年征戰在外的武將為另一個陣營。
李淵斬殺了劉文鏡,就等於是兩個陣營之間的一次衝突,只不過這衝突並沒有完全爆發。
而影片上也的確證實了這一點,在聽聞劉文鏡被殺後,李世民的確是久久難以釋懷,認為父皇一點都沒有顧慮到自己的面子,也沒有念及這些年自己的功勞。
看著影片中因此而憤怒的李世民,李淵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當初殺劉文鏡還有這樣的隱患。
愣了愣,李淵突然嘆息道。
“當初朕或許不該如此。”
因為一個劉文鏡,讓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兩人產生矛盾,這在李淵看來顯然是不划算的。
而隨著劉文鏡之死,大唐王朝內部出現了第一道裂痕。
裂痕的一邊,是代表武將集團的李世民,另一邊則是代表文官集團的李建成。
只不過即便如此,在這時候,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依舊還沒有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道裂痕會慢慢的不斷擴大,以致最終一發而不可收拾。
公元六百二十四年初夏,唐高祖李淵帶著寵妃和親近大臣,以及秦王李世民,在玉華山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