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壓,撞擊,強烈旋轉——
回球質量,不一樣,確實不一樣。
高文和納達爾在紅土球場正式比賽也碰面過兩次,即使在狀態低谷,旋轉的重量和質量也依舊厚重;而來到室內硬地,因為球場質地的關係而導致納達爾的旋轉程度大大削弱,壓力自然也降低。
然而,進入第二盤比賽後半段,納達爾正手強烈上旋的質量也能夠和羅蘭加洛斯時期相媲美。
相同的旋轉,在不同的場地,衝擊力確實不同的。
高文,確實有些吃力,瞬間就回到去年在帝都職業生涯首次碰面納達爾的感覺,對於整個擊球質量需要重新判斷重新認知,這種感覺還是首次。
但關鍵在於,高文也已經不是去年九月的那個高文,對於比賽的理解、對於強度的適應、對於自己的掌握全面提升,他也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
斜線、深區——
回球線路本身,這是在高文預料之中的。
於是。
整個揮拍擊球的銜接並不慌亂,儘管回球質量超出預期,但高文也展現出自己臨場應變的能力。
發力?
不。
面對納達爾這樣的正手上旋,強行發力必須有足夠的擊球空間,否則就會直接打飛,壓不住旋轉;也正是因為如此,納達爾巧妙利用自己的正手擊球,迫使對手後撤,拉開腳步和底線之間的空間,一旦開始後撤,攻防轉換的難度也就上升。
一切,都是套路。
高文並不準備後退,所以也就不能發力強行進攻;但高文也從費德勒和德約科維奇的比賽裡汲取諸多經驗,他的反手擊球放棄發力,而是兜了一拍。
半卷半兜,半推半送。
高文的這一拍反手擊球非常巧妙、包裹著網球推向直線,沒有發力,只是輕打,而且沒有推深,反而選擇一個淺區落點,才剛剛經過發球區底線而已。
四兩撥千斤。
那廂,納達爾被髮球牽制,在困境之中奮力一搏。
這廂,高文遭受擠壓則以柔克剛地完成一拍佈局。
張力,以另外一種方式瀰漫開來。
O2球場,萬籟俱靜——
不是因為無聊乏味,而是因為輕盈巧妙。
網球,從來就不只是關於力量和速度的,而在於如何排列組合如何佈局博弈,身體層面的對抗之外,還有智慧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碰撞。
就好像眼前這一刻。
高文也好,納達爾也罷,雙雙展現出自己的網球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