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這邊,才完成接發球的冒險,連續小碎步調整就已經拉著身體切入中路,做好下一拍進攻銜接的準備。
因為高文知道費德勒的能力,他必須做好下一拍準備,不能掉以輕心,然後就捕捉到費德勒的動態。
第一時間,高文拉響警報,從小碎步調整到大跨步移動,身體就已經衝向正手空檔,速度提升到極致。
這廂高文才剛剛啟動,那廂費德勒馬上就注意到動靜,剛剛完成一拍反手搏殺,腳步馬上返回中路。
和高文一樣,費德勒也瞭解對手,他相信高文能夠完成回球,他必須做好下一拍準備。
於是,局面形成一個微妙的僵持——
撇開被動和主動不說,費德勒和高文都在移動也都在牽制,透過自己的補位動作干擾對手的判斷。
高文,應該如何回球?
電光火石之間,直線、斜線、中路、高球、小球等等不同線路在兩位球員的頭腦風暴裡完全交織。
空氣,瞬間緊繃。
然後。
高文動了,因為他被動,其實他沒有太多選擇空間,費德勒的借力打力太出色太漂亮,直線完全捋直,順利找到底線大三角的死角;同時,又快又重,勢大力沉,堪比重錘,一下就讓高文陷入防守。
稍稍慢了四分之一拍,費德勒也動了,因為他相信高文的擊球能力,他需要提前移動補位,卡住線路。
0.5秒之後——
嗡。
全場,愕然,鴉雀無聲。
高文的移動已經到了極致,眼看著就要到位的時候卻一次蹬地滑步衝了出去,順著前衝的慣性正手出擊。
掃射。
撞擊。
直線。
在如此被動又如此困難的情況下,高文沒有選擇斜線,而是正手搏殺一拍直線,強勢打破攻防對抗。
然後,洞穿球場。
費德勒判斷失誤,他堅定不移地認為高文會選擇正手斜線“insideout”的線路,身體朝著反方向移動。
一拍直線,一個句號。
“啊!”
平地一聲雷,猛地炸裂,熙熙攘攘的視線全部朝著聲音來源望去,緊握雙拳的高文從丹田深處爆發能量。
嘶吼出聲——
全場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