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聲雷動。
好看,果然好看!
不是網前對決的那種緊張刺激,而是每一拍擊球背後的無數可能,靈感乍洩又妙不可言,從溫布林登到紐約再回到倫敦,高文和費德勒的比賽果然不會讓人失望。
這,才只是一個開始。
儘管剛剛完成一拍技驚四座的制勝分,但高文並沒有握拳慶祝,現在還是開局階段,一切都是試探,失分沒有必要懊惱、得分也同樣沒有必要慶祝。
但至少,高文向費德勒釋放一個訊號:
接發球站位的靠前,不是一個花架子,高文已經做好準備,這就是一次戰術性的佈局,他能夠接住費德勒的發球,並且在費德勒的發球上做文章。
無形之中,高文以這樣一種方式向費德勒的發球施加壓力。
身經百戰的費德勒,一下就看出來了,他不慌,因為沒有必要慌張,類似的局面他早就經歷無數次。
回應,這不就來了嗎?
“30:15”。
一記發球直得。
一記發球之後正手直線突擊制勝分。
切瓜砍菜地,費德勒就在自己發球局裡重新掌握主動,但這一局裡的張力和壓力確實在慢慢上升,開場階段的放鬆狀態一點點緊繃,氣氛自然不同。
然後,費德勒送出一記正手失誤,稍稍偏離邊線。
出界,並不明顯,可以看作是你來我往較量之中試圖提升回球質量所帶來的附加傷害,在所難免。
費德勒也並不懊惱,轉身就準備下一分繼續發球
但是,比分卻隱隱透露出局面的變化。
“30:30”。
局點,還是破發點?
又回到一區。
此時,人人都在猜測,費德勒如何發球?高文又如何接發球?費德勒會發ACE嗎?高文會選擇保守地將發球推過去再說嗎?種種可能左右搖擺。
也許,高文是唯一一個不搖擺的。
測試,就必須測試到底,不會因為分數的變化而改變,因為這一局,高文的目標就不在於破發,而在於測試、在於施壓、在於觀察、在於為全域性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