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盤,“0:3”。
小分,“30:40”。
二區。
屈膝,蹬地,揮拍——
內角。
時速175公里。
此時就可以明顯看出來,因為蹬地力量不足,高文發球質量下滑,這也成為他連續丟掉三個發球局的重要原因。
然而,球場另一端,面對機會,德約科維奇也沒有著急發動進攻,正手一兜,就將網球送回球場中路高文的正手位。
拉鋸,再次來了。
德約科維奇非常耐心,一直透過落點的深淺結合來控制節奏。
高文也同樣耐心,不斷透過線路組合以及旋轉變化形成對抗。
回合,並不激烈——
兩位球員都沒有主動撕開角度,回球落點始終控制在球場中路,也就是球場底線中點為圓心半徑兩米範圍,即使稍稍改變線路調動對手,落點也依舊不會超出半徑三米,距離邊線都還有一大步空間。
的確,高文的體能極點持續時間稍稍超出預期,同樣,德約科維奇也在面臨體能困境,決勝盤終究和前面四盤都不同,如何合理分配體能、如何分配擊球線路、如何調整佈局戰術,這都是有講究的。
從斜線對陣斜線,到直線對陣直線,再到直線對陣斜線——
兩位球員展現出頂尖的落點控制能力,底線基本功非常紮實,你來我往的對抗之中持續小範圍調動。
五拍。
十拍。
十五拍。
轉眼,又是一個多拍回合拉鋸。
然後,高文一拍雙手反拍直線輕打,重新將直線來球沿著直線擊打回到德約科維奇正手位。
德約科維奇去而復返,正手一拍卷帶,看似輕描淡寫,實則依靠手腕的力量撕開角度,突擊了一拍。
不能算是發力進攻,卻在僵持局面裡打亂節奏,角度和落點的結合形成壓力。
高文一下就能夠感受到節奏的變化,卻依舊沒有後撤腳步拉開防守架勢,而是一個大跨步橫向移動——
身體,舒展;正手,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