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通通的一拍反手擊球,落點、旋轉、弧線的變化卻持續製造不同壓力和衝擊。
高文依舊是高文,費德勒也依舊是費德勒。
此時高文就能夠感受到明顯的擠壓,費德勒的反手斜線幾乎就在底線附近,而且帶著劇烈旋轉快速釋放,落地之後宛若颶風一般順著小腿、腹部、胸口,朝著高文的臉頰衝上來,擊球空間完全被擠壓。
也就是說,費德勒在逼迫高文後撤,如果高文拒絕的話,揮拍空間越來越窄,擊球難度也就越來越大——
可想而知,回球風險也將越來越大,稍稍控制不大,要麼就直接失誤,要麼就回球出淺。
本來,高文試圖將費德勒拉出邊線製造空檔,為反手直線創造機會,卻又被費德勒的擊球捆綁住手腳。
怎麼辦?
強行變線嗎?
不,當然不。
高文的腳步稍稍側開,依舊是反手,依舊是斜線,但這次,他故意稍稍將回球線路拉回來。
也就是說,不再靠近邊線,而是在費德勒反手半場的中路位置,可以當作是瞄準費德勒的站位擊球即可。
一次追身回球,如同熱點追蹤一般。
費德勒會如何處理呢?
側身正手?
並沒有。
費德勒也意識到了高文的陷阱,除非自己側身正手威力夠大,壓制住高文,否則就是高文反擊的機會;費德勒反其道而行地繼續用單手反拍,稍稍往右側讓開身體,撇了一拍斜線,卻改變了戰術策略。
這次,輪到費德勒撕扯角度,回球落在高文左側邊線之上,一下就將高文的腳步拉扯到單打線之外。
“反手VS反手3.0”。
費德勒緊緊盯著高文的腳步,第一時間就注意到高文一邊橫向移動一邊上步迎前——
搶上升點變直線。
這也是高文最擅長的一個進攻套路,而且威力十足。
變線,這就來了嗎?
費德勒的腳步第一時間就啟動朝著右側移動。
踏踏踏,踏踏踏。
從調整到啟動再到加速,電光火石之間,費德勒就準確預判,高文確實搶了一個上升點強勢出手。
費德勒處變不驚,因為這就是他製造的陷阱,腳步快速交叉換步來到正手位,但還沒有來得及到位,視線餘光就可以看到……
高文上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