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
儘管高文的回發球已經在困境之中試圖拉開角度,重新將網球推向費德勒的反手位,形成一定程度的壓制,但操作空間著實太少,斜線角度沒有拉扯開,然後早有準備的費德勒提前移動直接側身正手。
出擊。
一拍掃射,費德勒的成名絕技再現阿瑟阿什球場。
赫。
驚呼聲一片,甚至可以看到少數觀眾已經握住拳頭準備歡呼。
費德勒的側身正手“insideout”是非常具有穿透力的,即使是面對德約科維奇的雙手反拍也有壓制性,在費德勒的職業生涯裡無數次為他的比賽扮演攻城拔寨的角色,對他的球迷來說著實再熟悉不過。
同樣,對高文來說也是一樣。
視線餘光瞥到費德勒的動作,腳步一頓,急停急轉,右腿猛地蹬向地面,洶湧能量就這樣撲面而來,推動著身體衝回反手位。
踏。踏踏踏。
高文的移動速度飛快,視線盯著網球,同時就可以看到費德勒再次上網——
依舊是典型的費德勒。
特別是溫網和美網,費德勒將自己前場壓迫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特別是今年北美夏天硬地賽季,全場壓迫的戰術推向一個全新層面。
儘管第三盤因為體能影響,費德勒的全場壓迫戰術稍稍逼迫得沒有那麼緊,但關鍵時刻還是沒有手軟。
盤點上,費德勒沒有發球上網,卻在第二拍進攻銜接過後直接上網。
佈局,清晰。
費德勒對於這一拍的算計走在高文前面,包括高文的接發球線路選擇和回防趨勢,全部都算無遺策。
高文剎那間就意識到自己的危機,連續第二分能夠清晰感受到費德勒層層疊疊釋放出來的強大壓迫。
堪比推土機。
怎麼辦?
其實,留給高文的空間依舊不夠,作為接發球一方的被動還是沒有擺脫,費德勒關鍵時刻的一發扮演重要角色。
所以呢?
投降嗎?
當然不是。
高文的大腦高速運轉,一邊狂奔一邊觀察,整個球場的三維立體空間倒映在腦海裡,尋找其中的縫隙——
他,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