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沒有能夠達到高文預期的擊球效果。
顯然,高文也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球感,並不會如同魔法一般,念念咒語就能夠無中生有地回來。
神經,保持緊繃,連續小碎步調整重心,快速回防,視線跟隨著網球飛行,餘光快速掃視球場對面,果然就看到了伊斯托明快速橫穿全場的身影。
毫無疑問,移動也是伊斯托明的強項之一。
前一拍,助跑衝刺正手掃射進攻之後,伊斯托明一個原地剎車,手腳並用控制住重心,緊接著就已經蹬地二次啟動,展現出自己不俗的草地移動。
狂奔,衝刺,橫向移動——
如果高文的正手直線能夠壓住拋物線完成平擊進攻,那麼伊斯托明跑得再快也很難很難完成觸球。
可惜,沒有如果。
伊斯托明忘乎所以的衝刺,為他爭取到了一線生機,但即使如此,伊斯托明也已經幾乎沒有擊球空間,除了斜線之外別無選擇,雙手反拍勉強包裹著網球兜了一拍。
彩虹球。
被動局面下,伊斯托明拉出一道拋物線飽滿的彩虹球,網球朝著高文反手位底線深區高高地飛行過去。
儘管被動,但伊斯托明還是展現出優秀的防守質量。
防守,這同樣也是本場比賽的關鍵。
伊斯托明透過頑強的防守給高文的進攻施加壓力,越是糾纏就越是容易冒險,冒險自然就容易失誤。
但是,世間萬物都是一把雙刃劍,有利就有弊,互為雙生,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如何去面對如何去處理:
面對難纏頑強的防守,如果越來越急躁、越來越迫切,陷入盲目發力、不斷提速、追求死角的窠臼,期待著自己能夠以更快更強的進攻撕開方式,那麼進攻失誤就會越來越多,這也是年輕球員的通病。
但如果能夠保持耐心,不斷試錯、頭腦清晰、重新佈局,那麼焦灼的攻防戰就會成為調整球感和狀態的最佳磨練,這也恰恰是高文所需要的——畢竟,女王俱樂部杯的兩場比賽都基本沒有什麼回合球。
高文的大腦非常清醒,其實,他現在狀態上佳,沒有問題,這和澳網決賽的狀態起伏就是截然不同的;現在需要面對的問題還是適應草地,他需要更多時間更多對抗慢慢調整球感,重新構建自己的比賽。
即使是此刻,也不例外——
不能因為是危機時刻也不能因為是懸崖邊緣就放棄嘗試。
對高文來說,與其躺著求生,不如站著死亡,他的比賽他的人生他的夢想,全部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