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場到前場,又重新回到後場。
從右側到左側,又重新回到右側。
這一分,球場上對陣的四位球員,覆蓋全場,身影遍佈角角落落,然後,高文和迪米特洛夫就雙雙上網了。
前一拍,高文攔截成功,儘管不確定回球效果,但兩名球員雙雙啟動,快速上網,牢牢把持網前優勢。
球網前,也就形成“二對一”的對位,波斯皮希爾勢單力薄,短兵相接的火花,一觸即發。
然後——
網球來了。
小斜線。
困境狀態下,倉促之間,索克選擇正手擊打一拍小斜線,將網球送到迪米特洛夫的反手。
相對而言,這已經是最明顯也最直接的一個短板,在被動狀態,幾乎是下意識的選擇,索克也期待著自己的正手強力擊球能夠壓制住迪米特洛夫的反手。
呃啊!
索克,全面發力,腳步稍稍有些不穩,上半身的力量全部傾注,甚至能夠聽到肌肉爆裂開來的聲響。
擊球完畢後,索克根本沒有時間調整角度,緊接著就順著擊球動作前傾,身體就已經進入底線朝著網前衝刺,試圖成為波斯皮希爾的助力,同時在視覺層面上給球網對面的兩位球員製造壓力。
縱橫交錯。
眼花繚亂。
比賽的對峙局勢,完全焦灼,四位球員的身影遍佈全場,你來我往之間,甚至來不及判斷誰是誰,網球的擊打就已經編織出一片刀光劍影——
大風起兮,雲飛揚。
視線裡,索克就可以看見,迪米特洛夫沒有閃躲,而且還主動迎前,單手反拍宛若撞車一般正面衝撞。
砰!
力量與力量的碰撞,迪米特洛夫的擊球非常強硬,典型的網前截擊動作。
但是!
索克稍稍隱藏了一點貓膩,上旋,儘管不是強烈上旋,正手還是以發力為主,但索克稍稍將拋物線搓了起來,增加了一點旋轉,這也使得網球撞擊在迪米特洛夫的球拍上,沿著拍線持續上走。
此時,拍面控制角度也就至關重要,下壓角度稍稍不夠,可能就壓不住網球的飛行弧線。
果然!
迪米特洛夫當作一拍大力正手擊球來處理,網前電光火石的時間也沒有來得及細細觀察網球的旋轉,拍面角度稍稍偏上了些許,回球拋物線就沒有壓住,可以明顯看到網球輕輕上揚起來,拋物線有些高。
不明顯,但客觀存在。
如果是單打比賽,這一點點瑕疵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在雙打比賽裡,站在網前的球員絕對不會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