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98,319,365,399……”
在這樣一堆數字裡,突然出現一個個位數,“3”,輕輕鬆鬆脫穎而出,即使想要忽略無視都非常困難。
毫無疑問,“華夏vs紐西蘭”的這場戴維斯盃裡,高文是一個變數,如何排兵佈陣,也就成為關鍵。
華夏也好,紐西蘭也罷,他們都清楚一個重點:
戴維斯盃是一項團體賽,即使高文能夠一人身兼多職,兩場單打加上一場雙打,但他也精力有限。
紐西蘭可以做一個大膽假設,對陣高文的兩場單打全部輸掉,而他們在雙打比賽裡擁有更強大的信心。
那麼,另外兩場單打的重要性也就凸顯出來,只有兩場單打全勝,雙打才能夠成為打破平衡的關鍵。
這也是團體賽的魅力,哪怕華夏擁有一個“3”,但紐西蘭同樣可以讓這個“3”坐在休息區裡束手無策。
歸根結底,團體賽考驗的是整體實力和平均實力,就好像乒乓球團體賽裡一樣,真正左右勝負的鑰匙,往往是第三單打,不是第一單打也不是第三單打,而是“不被人們重視”的第三單打,彰顯底蘊。
對此,李喆也有著清晰認知,高文是他們的殺手鐧,但團體賽不能僅僅依靠一位球員,否則就不是一個團體了。
於是,雙方的博弈,從排兵佈陣階段,就已經展開。
華夏方面,派出高文、李喆、張擇、吳迪的陣容。
高文,負責兩場單打。
張擇和吳迪則各自負責一場單打。
張擇和李喆配合雙打。
當然,次日單打陣容隨時都可以更換,等待首日比賽結束之後再隨機應變,但重點就在於,他們需要竭盡全力爭取每一場勝利。
選擇李喆,而不是王楚涵,就是考慮到雙打,他們也沒有打算將雙打的勝利拱手讓出去,在這批球員裡,李喆和張擇都花費大量時間在雙打賽場,可以算是單雙打兼顧,比吳迪和王楚涵都更加熟悉雙打。
李喆他們都知道,高文目前承受著巨大壓力,接下來的“陽光雙冠”更是萬眾矚目,他們希望為高文分擔壓力,也希望能夠成為並肩作戰的隊友,一起衝擊戴維斯盃的勝利,而不是搭乘高文這輛順風車。
這意味著,他們需要在雙打花費心思,確保一切可能。
同時也意味著,張擇和吳迪的單打也需要博出機會。
只要張擇或者吳迪能夠贏得一場單打勝利,他們就能夠打亂紐西蘭的佈局,高文肩膀上的壓力就會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