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戴維斯盃,世界組,可以簡單稱呼為爭冠組;而區域組,則可以稱呼為“升級/降級組”。
三個大區域,每個區域組的內部,具體還可以分為四個組別:
一組、二組、三組、四組。
每一年,賽事都在同組別國家之間展開,贏得勝利的,升級進入高一層組別;遺憾失利的,則降級到第一層的組別。
在這裡,有兩個關鍵。
第一,一組的勝利者,將和世界組首輪失利的隊伍進行對決,勝利者進入世界組、失敗者降級到一組。
其中,歐洲非洲區域四個名額、北美南美區域兩個名額、亞洲大洋洲兩個名額,一共八個晉級世界組的名字。
第二,四組的失敗者,則不會再降級,因為下面已經沒有級別可以再降了。
世界組和區域組的詳細賽事,再具體深入的話,基本都可以分為四輪:
第一輪,也可以被稱為淘汰賽,因為落敗的隊伍都需要打附加賽,爭取留在自己本來所屬組別的資格。
第四輪,對於一路晉級的球隊來說,是爭冠戰,也是爭取升組資格的賽事;而對於第一輪輸球的球隊來說,他們也會繼續進行比賽,但不是爭奪冠軍,而是保級戰,一旦失利就會降級,世界組降到區域組、區域組內則一級一級往下降。
正是因為如此,在媒體報道戴維斯盃的時候,經常出現令人困惑的關鍵詞。
比如保級。
比如附加賽。
比如世界組和亞太區一組。
比如此前明明已經被淘汰出局的球隊為什麼依舊還有比賽在進行?
比如衛冕冠軍首輪輸球之後就被打入保級的糟糕境地?
等等等等。
但細細梳理過後,相當於歐洲足球聯賽的超級、甲級、乙級、丙級來理解,整個系統頓時就清晰起來。
並不難理解。
華夏男子網球,一直式微,但這也是相當於世界網球而言的,在亞洲範圍內,不算最好卻也不是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