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伯蒂奇,捷克球員,2003年正式轉入職業,196厘米,91公斤,截止到2014年,職業生涯最高排名曾經來到過第五。
那麼,當人們提起伯蒂奇的時候,腦海裡率先浮現出來的印象是什麼呢?
是因為姓氏發音接近“鳥兒”,所以被暱稱為“鳥哥”?還是英俊帥氣的外貌,以及美豔不可方物的超級名模女友?
是“四巨頭”十敗俱樂部的第一批成員?還是面對納達爾慘絕人寰的十八連敗?
自2010年首次闖入世界排名前十以來,伯蒂奇就再也沒有跌出過世界前十,穩定而出色的表現再加上堪比偶像的外形,這也為伯蒂奇贏得了諸多人氣。
伯蒂奇在巡迴賽裡一直都是“乖乖仔”的形象,現實生活和球場表現都是如此。
他的性格溫和,很少很少發怒;他的技術動作一板一眼,基本就是教科書複製黏貼出來的,對於教練們來說,他的所有動作都能夠當作模版展開教學;他的打球風格也規規矩矩,兢兢業業地完成每一次擊球。
然而,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就欠缺了那麼一點點“靈感火花”,在賽場之上的表現也就始終無法打破束縛,略顯溫吞。
1985年出生的伯蒂奇,正好與費德勒、納達爾的巔峰期正面相撞,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都是巨頭身後的背景板——
面對其他球員,伯蒂奇總是能夠又紮實又出色的取勝,很少很少出現冷門;但面對四巨頭,卻始終束手無策。
以至於球迷們提起他的時候,總是帶著一絲憐憫、一絲同情、還有一點點哭笑不得,這似乎也成為他“乖乖仔”形象的一個補充。
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業內人士的觀點看來,伯蒂奇是少數幾個“從未贏得大滿貫但絕對堪稱最頂尖”的球員之一。
細細觀看伯蒂奇的職業生涯履歷,驚豔記錄著實不少。
首先,伯蒂奇職業生涯的比賽獎金,在整個歷史長河裡所有男子球員裡,可以排名第十。
其次,伯蒂奇是“四巨頭”之外,繼納爾班迪安之後,第二位能夠在大滿貫不止一次擊敗費德勒的球員。
再次,伯蒂奇是繼特松加、瓦林卡之外,第三位能夠在大師賽或者大滿貫成功擊敗過“四巨頭”的球員。
2005年,伯蒂奇以非種子球員的身份一路爆冷,登頂巴黎大師賽,但這不是他職業生涯的代表作。
2010年,溫布林登,伯蒂奇先後擊敗時任世界第一費德勒、時任世界第三德約科維奇,職業生涯殺入大滿貫決賽,然後在決賽又面對時任世界第二納達爾,可惜直落三盤落敗。
今年年初,伯蒂奇在澳網闖入四強,這也使得他成為“四巨頭時代”屈指可數的幾位能夠在四大滿貫全部闖入四強的球員。
從費雷爾到伯蒂奇再到瓦林卡,這些球員全部都親身經歷“四巨頭時代”的巔峰,並且他們基本都是四巨頭之外的最強球員,但始終沒有能夠突破,一直到今年澳網,瓦林卡在半決賽擊敗伯蒂奇之後晉級決賽,最終破繭成蝶。
時也,命也。
所以,球迷們在提起這些球員的時候,都難免多了一些惻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