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這些官員實在是太滑頭了。
廷推閣老,是大明自文淵閣建立以來,就有的規矩。
其中被推介的最多的就是陳循、商輅。
大明有不入翰林院,不考上翰林院庶吉士,不入閣的傳統,就是在考完了殿試之後,進士們的第一卷,考庶吉士。
朱祁鈺對這種潛規則理解,但不支援。
文淵閣在考成法推行之後,職權發生了變化,不再是梳理文章奏疏那麼簡單,而是管理六科的權力,權柄極重。
哪裡是一群死讀書、讀死書、整日裡唸經的庶吉士,能夠擔任的責任?
朱祁鈺打算讓陳循專心去翰林院修《寰宇通志》了,既然擅長文章,就去做文章,在其位,不謀其政,尸位素餐是要被彈劾的。
他本打算和于謙商量下,讓于謙再擔點擔子,但是顯然于謙顯然不咬這個餌,壓根不願意摻和此事。
至於商輅,正統十年的三元及第,朱祁鈺也不準備用。
一來,朱祁鈺心裡有點膈應,上一個六元及第的黃觀,忽悠著建文帝整日裡削藩、削武勳,最後折騰出了靖難之役來。
這三元及第,朱祁鈺一聽就是一抖,這有什麼高論,朱祁鈺都懶得理會。
朱祁鈺瞄向了左都御史、都察院總憲,通政使王文。
但是朝臣們沒人推介王文,因為王文不是翰林院的文林郎,王文永樂十九年和于謙同榜出身,之後直接做了監察御史,開始巡撫地方,而後一直在地方呆了十數年,才進了京師。
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這個潛規則朱祁鈺不打算遵守。
在元朝以前,是非州縣親民官,不得為相,秦漢唐宋,任何一個宰相,幾乎都有親民官的經歷。
但是到了大明,就變成了非翰林不得入閣,這是一種朝廷集權的必要手段,將內閣學士的資格限制到京官,成為翰林的禁臠。
這種轉變,讓翰林院、內閣、朝堂都變成了一個高談闊論的地方,對地方諸事不瞭解,如何能理好天下之政?
飄得太高了,搞不好朝政。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王文一旦入閣,那就必然要調陳鎰回京,擔任都察院總憲一職,王文字身擔任通政使,太忙了也忙不過來。
另外一人則是胡濙的禮部左侍郎,名叫楊寧,偕胡濙理部事,幫助胡濙負責禮部諸事,進退有據。
楊寧曾經和沐晟在雲南配合做事,設戍兵控諸蠻,還曾經參贊軍務,和胡濙是一樣的人。
楊寧作為王文副手,負責梳理文淵閣再恰當不過了。
中軍都督府右都督的位置空了出來,朱祁鈺將這個職位給了石亨,前軍都督府右都督的位置,朱祁鈺給楊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