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以明太祖高皇帝英武,也有諸多的無奈。
比如那個鼻子朝天的孔克堅三請方至,以周禮騎在朱元璋的頭上,還大聲叫喊,鳳陽朱,暴發戶。
比如那些個不肯出仕計程車大夫們,以不出仕威脅朝廷,即便是太祖高皇帝殺了斷指不出仕的夏伯啟叔侄二人,但是依舊無法讓他們出仕。
鄧愈克復徽州,前元經學家、前元的忠義之士鄭玉,不肯出仕,鄧愈三請,鄭玉堅拒,遂在絕食七日之後,懸樑自盡。
朱元璋下蘇州,求取名士治國之策,晝經夜史、枕藉不厭的前元知名儒士馬玉麟,不肯出仕,賦詩一首「囊中短疏成遺恨,身後佳名愧昔賢。玉石俱焚嗟此日,中原訊息尚茫然」服毒自盡,臨終念念不忘中原訊息。
徐達克復溫州,明軍入城,前元翰林侍講學士的永嘉人陳達,自殺未果,以石擊脊,風痺不能出仕,三年稍愈,聽聞有人推薦他入朝為官,他便不服藥不喝水,投井自殺。
他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做元儒、忠義之士,而且多被人標榜其忠誠。
朱元璋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問劉基,咱都是漢人,臉上刺字為奴為僕,好不容易驅除韃虜,復了華夏衣冠,他們為了以胡虜為忠,以魋髻死?
魋髻,就是天靈蓋上留下一個橢圓的髮髻,背後有辮子,意思是帶著胡人的髮型死去,也不肯為大明盡忠。
劉基無言以對。
最後朱元璋不得已下詔:「食祿之家與庶民貴賤有等,君子野人無所分別,非勸士待賢之道,輸租稅外,悉免其徭役。」
給了士大夫特權,這些士大夫們,才肯出仕治國。
太祖高皇帝遠征漠北,鎩羽而歸,因為彼時北方凋零,人口稀少,後勤補給不利,只能捏著鼻子喊出了不徵之國,安定藩屬人心。
這些委屈他當時受了,就是不為了讓子孫後代們受委屈。
當時不徵,是因為大勢,他朱元璋徵不得。
當時認元朝為正朔,說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的天命說,受那個委屈,是為了讓大明的子孫萬代,不受刺字為奴的委屈。
滿都魯,可不是糊塗蟲,他知道大明大皇帝心裡憋著一股氣,大皇帝他除了祖上的委屈,還有自己的委屈。
誰一登基,還沒開門呢,就被人圍困京師,不委屈才怪。
若是韃靼人不知好歹,非要說什麼草原我孛兒只斤氏說了算,那大明立刻把那塊所謂的天命輪迴的說辭,棄之如敝履。
大皇帝,一定帶著的大軍再次把韃靼人揉扁搓圓,捏成大明的形狀。
大明的太宗文皇帝,不就這麼幹的嗎?
大明皇帝是講道理的,但那是在草原人恭順的時候,才會講道理。
草原人不恭順,只會被打的連根兒都斷了。
瓦剌人惹出的事兒,他們自己平去,大皇帝在宣府設立了貢市,同意了韃靼人和大明的貢市,這才是長久之策。
滿都魯的出發點是韃靼的百姓,脫脫不花的出發點是削弱瓦剌人的實力,站著把可汗給當了,阿噶多爾濟是見瓦剌人勢弱,不玩了回家了。
韃靼部達成了共識,表示恭順,順利的活下去。
滿都魯的退出,帶動了一幫左右橫跳的韃靼王,離開了官山議事臺。
而瓦剌人則完全不同了,他們不能退,現在退一步,明天就得退百步,千部,甚至要西征,才有可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