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朝鮮王首陽君上奏說希望可以隨行,就是讓朝鮮的商賈也出去見見世面。」鴻臚寺卿馬歡面色古怪的說道:「他們有四艘三桅大船,是從松江府造船廠買入的。」
「倭國也有這方面的想法,主要是細川勝元為主的倭國商賈,希望以山野袁公方的名義,請求朝廷恩賞,這次隨行的還有室町幕府的御令今參局,所以,倭人並不缺節制。」
「發財的事兒,倒是一件不拉下。」朱祁鈺滿是疑惑的問道:「朝鮮能賣什麼?高麗姬嗎?高麗姬這種商品只有大明能消費的起,而且是遮奢豪戶,普通人家,哪裡能養得起這種貴物?」
「難道首陽大君想要去婆羅洲兜售他的高麗姬?
首陽大君做了朝鮮國王之後的基本國策便是事大交鄰,任何事兒都沒有和鄰居交好重要,所以大明有所動作,朝鮮響應並不意外,只是他們賣什麼?
馬歡哭笑不得的說道:「那倒不是,陛下,這首陽君賣高麗姬,也只賣大明,那些高麗姬也就肯伺候大明人,若是讓她們去倭國去琉球,去交趾、去暹羅,她們自己也是不樂意去的。」
顯而易見,陛下對這方面的貿易關注僅限於大明得利幾何,至於其他則是表現出了漠不關心的態度。
高麗姬在南衙諸府可是和揚州瘦馬相提並論的豪奢物,這些高麗姬即便是在朝鮮也是千金難求,琴棋書畫這些培養起來,哪一個不是靡費鉅萬?高麗姬走的是高階路線,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高麗姬,即便是送到倭國,這高麗姬也不樂意伺候的。
「首陽君的理由是這樣的,大明乃是天朝上國,雖然不知道大明此舉所圖,但跟著做,準沒錯。」馬歡說出了首陽君上奏請命朝鮮商舶隨行的理由。
雖然看不懂大明在做什麼,但是跟著大明一起做便是,若是等到有了好處再跟著做,那便晚了。
「這首陽大君真的是有趣,準了。」朱祁鈺准許了朝鮮王的請求,不過是四艘三桅大船,朝鮮願意跟著大明同行,朱祁鈺也樂見其成。
遼東都司都指揮範廣在遼東對建奴的鉗制,還需要朝鮮協力,自然沒必要交惡,畢竟大明要濟州島做市舶司的時候,首陽大君也沒有任何的猶豫。
「細川勝元所請,容朕緩思。」朱祁鈺眉頭緊鎖。
此次唐興出任番都指揮南下西洋,是會帶著今參局一起前往,在文華殿廷議今參局就不僅僅是唐興的親眷,還是倭國的御令。
今參局在倭國的威望極高,能在室町幕府三代將軍足利義教被刺殺後,室町幕府風雨飄搖之時,撐得住室町幕府的體面,今參局的個人威望和能力,可見一斑。
「朕其實不樂意倭人參與此事,可細川勝元以山野袁公方所請,便準了吧。」朱祁鈺權衡再三,最終還是準了細川勝元所請。
原因很簡單,就像是韃靼人在草原上的優勢一樣,倭人在海洋這方面有自己的優勢。
阿蘇特部、喀喇沁部臺吉孛來和麻兒可兒敢在草原上對昌平侯楊俊出手,可是讓他們到了關內,他們面對昌平侯和昌平侯帶領的京軍,那絕對是大氣都不敢喘一個。
唐興是要進行環球航行的,一批生在水面、長在水面上的倭人,的確有益於大明的環球航行,況且細川勝元不是以倭國或者室町幕府三管領的身份請求,而是以山野袁公方的名義請求隨行,隨行的便不是倭人,而是山野袁公方治下
武士隨行。
朱祁鈺對唐興的環球航行的目標是:不求成功,但求唐興等一眾能夠活著回來,培養經驗足夠豐富的舟師和水手,這次不行就下次,下次不行就下下次,多去幾次,總能成事。
廷議在爭吵之中結束,吵的內容不是海貿事兒而是關於被燒死的九十舉人。
禮部認為朝廷應該做一些補償,比如賜予這九十多個舉人同進士出身,生不能及第,這死了,給個名分也不為過。
而都察院隻手遮天的賀章,並不同意禮部的說法,這九十多個舉人的死是和鄒乾的私怨,縱火殺人斬立決,朝廷已經給了足夠的公允,不應該再增補償了,這若是燒死就給同進士出身,恐怕會有人競相效仿。為了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同進士出身的名分,真的會有人競相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