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的目光更加凌厲了幾分說道:「這就是答案啊,這就是大明為何要北伐的原因啊。」
「武清侯,你看到了嗎?軍士們的眼裡在冒著火,他們在憤怒,他們的熱血在翻湧,他們在咬著牙的恨。」
「這些讀書人整日裡喊著為生民立命,可是這虜寇氣焰稍歇,賊酋仍在,主力只是遠遁從未滅亡,甚至在蔥嶺之西打下了偌大的地盤休養生息,一日強過一日,這些讀書人就開始高聲喊著馬放南山,這是何等狗屁的道理!」
能讓于謙憋出髒話來,可想而知於少保內心多麼的憤怒,這股憤怒甚至有些遷怒,大明官員們人在家中坐,雷從天上來。
于謙大抵能猜得出這個京觀、萬人坑的由來。
這裡當年是北平行都司,寧王府就在大寧衛,在永樂年間,寧王府內遷之後,北平行都司廢置,但是這裡的防衛從未鬆懈,永樂年間,你讓韃靼、瓦刺、兀良哈跑到這地界撒野試試!
後來就是鬧起來的興文廈武,大明逐漸失去了對北平行都司原轄區的管束,韃靼、瓦刺、兀良哈、女真人,人人都能到這裡撒野,甚至連寧王府都成了脫脫不花住的家宅。
這些屍骨,看起來有些年份了,看起來得有二十多年,也就是宣德末,正統初那是瓦刺人正一步步的統一草原,四處殺人放火立威的時候,那時候危機已經有了預兆,可是朝堂上沒有任何人在意,那會兒朝裡都在尋思著怎麼才能討好楊少師,畢竟主少國疑,輔臣才是掌握權力的那一個。
這裡的百姓大抵是不願臣服,甚至可能只是說話大聲些吵到了某個貴族,最終全都被殺了,扔進了這萬人坑之中。
于謙是世勳,他反對任何形式的興文廈武,這是他和他所代表的世勳的共同利益。
同樣,作為大明的少保,百官之首,于謙同樣反對任何形式的興文廈武,興文沒有任何問題,興文和振武也從不衝突。
「不至於不至於,明公們也是為大明考慮,也沒人敢說出廈武兩個字來,陛下多精明一個人,他們還沒撅屁股,陛下就知道他們要說什麼了。」石亨趕忙勸著,于謙這斯文人,沒有被嚇到,是被氣到了。
于謙深吸了口氣,惡狠狠的說道:「有一次陛下說到了興安約束宮人內耗之事,興安教訓宮人就是餓著他們,餓了整整六天六夜,中途只給水喝,這之後,泰安宮的宮人再沒人內耗了,陛下就問興安這麼做的道理。」
「興安說,這人餓了,就只有一種慾望那就是吃,這吃飽了,才會胡思亂想,興風作浪的人,顯然都是吃飽了撐的。」
「這些個讀書人就是吃飽了撐的,餓一餓體膚,苦一苦筋骨,就知道該做些什麼了。」
「於少保說得對,於少保消消氣,消消氣。」石亨這張巧舌如簧的嘴,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麼勸于謙因為于謙很少如此這般生氣。
次日的清晨起來的時候,四武團營的將士們都知道了萬人坑的事兒,一個石刻立在了新掩埋的墳地之上,那個父親用殘缺的身體抱著自己孩子的模樣被雕刻,立在了新塋之間。
憤怒在蔓延。
為何北伐,為何要長途跋涉,軍士們也找到了答案,因為他們在守護著自己的家園,不受外賊侵擾。
這股憤怒也燒到了兀良哈部沙不丹的頭上,本來略顯清淡的開胃小菜,加了幾分佐料,立刻變得血腥了起來。
沙不丹收到了那封廢置檄文之外,還收到了大明安北行都司的公文,要求沙不丹立刻退出泰寧衛牧場,從公文傳達之日起,泰寧衛牧場改為了軍馬場,兀良哈諸部不得在此放牧。
比起廢置檄文的威脅,這收回
牧場,可謂是一刀紮在了兀良哈部的大動脈上。
泰寧衛牧場,在元時叫泰寧路,又名失寶赤、鏁寶直之地,意思是滿是財富的寶直之地,大明收回這片牧場,那就是奔著要了沙不丹的老命去的,顯然這是大明對沙不丹待價而沽的不滿。
大明和瓦刺什麼仇,什麼怨,放眼天下,連奧斯曼人都略有耳聞,在這個問題上,搞騎牆的把戲,安圖藉機從大明手裡獲得更多的利益,是非常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