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在韃靼執行的王化極其嚴重的壓迫了瓦剌人的生存空間,面對大明的王化,面對大明的尺進寸取,面對大明朝的咄咄逼人,負隅頑抗的韃靼人、瓦剌人、兀良哈人,這些當年北元、胡元朝廷的擁躉們,要麼選擇束手就擒,要麼選擇拼死抵抗。
阿剌知院選擇了站著死,而不是被潛移默化。
而大明在韃靼的王化,是以一種持續高壓的狀態在進行,在哪個地方,有大明京營的整編團營駐紮,而且還要年年換防?
這種高壓的統治,最終逼迫不肯歸順的元裔們走到了一起,並且打算跟大明朝廷魚死網破。
魚必然死,網破不破,就要看楊俊的手段了。
“你打算如何處置?”朱瞻墡詢問著楊俊的意見,打仗這件事,朱瞻墡真的不是很擅長。
“請旨朝廷,對和林掃穴犁庭。”楊俊頗為認真的說道。
戰爭,是摧毀敵方的抵抗意志,讓對方臣服於我方意志之下行事。
而掃穴犁庭,是一種極其強悍的立威手段,而對和林龍庭的掃穴犁庭,意味著大明要遠征漠北,要長途跋涉,這不是剿匪,是一場軍事行動,需要陛下的首肯。
襄王殿下當年帶著不到三百人,前往了和林,和留守和林的阿剌知院一番詳談之後,為大明王化韃靼做準備工作。
受限於當年襄王殿下對阿剌知院的承諾,大明對和林不好用用兵,畢竟出師無名。
除了出師無名之外,大明在這些年裡,也沒有遠征的條件,因為沒有騎兵的保護,大明的遠征就是給對方送士氣的活靶子。
就像是一根刺刺進了沙土之中,四面八方都有可能是來犯之敵。
大明不是沒有吃過虧,洪武五年,嶺北之戰,魏國公徐達中路軍戰敗,而曹國公李文忠東路軍白忙活,只有馮勝的西路軍取得了既定目標,但是發生了爭議頗大的馮勝棄地之事。
輕易遠征是對大明軍士的極度不負責任。
一旦作戰失利、失敗,則大明好不容易重新振武的風力,立刻就會重新變成了興文匽武。
處於種種考慮,大明的軍事行動一直侷限於大明領土,有著詳細的堪輿圖、有著周詳的計劃、所行之處都有著民心支援,但是遠征和林,是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在我的征戰,需要強橫的軍力以及充分的準備。
而現在,由阿剌知院帶領的瓦剌、韃靼、兀良哈抵抗勢力,準備對大明王化進行武力對抗,這便是師出有名。
“孤當年前往和林與瓦剌阿剌知院和議,其實一直擔心陛下心中擰出對孤的疙瘩來。”
“但是今日今時,已經不同以往,既然阿剌知院想要戰爭,那就給他戰爭。”襄王朱瞻墡同意了楊俊的提議,對和林進行掃穴犁庭,並且會聯名上書,請旨北伐。
朱瞻墡為何擔心他的行為會讓陛下心裡擰出疙瘩來?
其實他和阿剌知院的和談,某種意義上達成了一種和解,對土木堡之戰、京師之圍,做了一個了結。
陛下的被圍之恥,他一個臣子怎麼能說了結就了結呢?
可是為了王化韃靼的順利推行,朱瞻墡把這個雷扛到了自己的頭上。
這裡面就涉及到了一個很有趣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