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可以立威,這是千年來屢試不爽的辦法。
王復倒是笑著說道:“老師父這番話說的是撒馬爾罕的京觀嗎?暴戾是暴戾了些,不過死的又不是大明人,我不在乎,死絕了就遷民過來,大明什麼都少,唯獨人多。”
陳循聽聞此番高論,沉默許久,才開口說道:“死的不是大明人,唉,老了,老了,年輕人真的是氣盛啊。”
陳循本來想站在過來人的角度,勸王復修仁德,但是王復一句話,死的不是大明人,反而說服了陳循。
大明的衛道士們,總是站在道德的高地指指點點,可是很多事,必然有人要成為代價,不讓外番蠻夷們成為代價,難道讓大明普通百姓成為代價?
“陳學士說笑了。”王復笑著回答道,相比較陳循,王復真的太年輕了。
陳循的告戒其實是好意,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殺人者,人恆殺之,陳循是怕王復出事才提醒一下。
王覆在大宴結束之後,就寫了一封很長的奏疏,交給了墩臺遠侯,送回了大明。
朱祁玉收到了王復的奏疏已經是兩個月後,也就是八月份的中旬,當然王復安全的訊息,早在一個月前,就送回了大明。
朱祁玉此時正在看最新翻譯好的《論世界帝國》,皇帝要的書,自然是用最快的時間翻譯,而另外一邊則是拉丁文原本,朱祁玉可以無障礙的
在翻譯本中,有很多涉及皇權的內容被刪減最佳化。
《神曲》的作者但丁寫的這本政治哲學著作,是用拉丁文寫的,作為義大利人,但丁並沒有用義大利俗語寫作,是為了流傳需要。
但丁會也用義大利俗語寫作,因為他有一本專門寫俗語的《論俗語》和用義大利俗語寫成的《延席》。
《論世界帝國》中第一卷的主旨思想為:人類需要統一與和平,為了世界共同利益,有必要建立一統天下的世界帝國;
第二卷的主旨是這個世界帝國的載體應當是最高貴的羅馬人,這也是泰西的一種共同認知,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宣稱是羅馬正朔;
第三卷則是類似於中原王朝三代之上就做完的絕地天通,神國歸神國,世俗歸世俗,反對宗教掌管一切,一切的權力來自於神,並不是神在人間的代理人——宗教。
對於大明而言,第一卷和第二卷,很有意義,的確應該建立一個世界級的帝國,為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第二卷則可以李代桃僵,鳩佔鵲巢,將羅馬人換成大明人就可以了。
畢竟大明和羅馬在內海、海峽、多神、一院制、屯田、元老院與人民、世俗化等多方面都有契合之處。
所以只需要將《論世界帝國》第二卷中羅馬查詢替換為大明,就可以完美平替,因為但丁對羅馬的敘述與想象,大明人都完全符合。
朱祁玉對大明版的《論世界帝國》進行了最高指示,新增了一些大明特有元素,比如四方、六合、八荒之地的論述之後,才拿起了王復的奏疏,認真的看了起來。
王覆在收復了赫拉特之後,就一直在赫拉特設防和鞏固,而後才回到了撒馬爾罕,到了撒馬爾罕,王復就搞了大事,廢封建。
“王復這是在刀尖上跳舞啊,他的命不是命嗎?稍有不慎,人就死在了西域。”朱祁玉對王復的安危愈加擔心,至於堆京觀這種事,大明也沒少堆,一種常見的威懾手段。
朱祁玉不在康國,他不知道王復面對的是怎樣的壓力,所以他不對王復的行為做任何的評判,哪怕有一天王復真的一咬牙真的在康國稱王稱霸,不再對大明俯首稱臣,朱祁玉也會願賭服輸,點兵平叛,把王復抓來親自問問,他到底是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