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順趕忙俯首說道:“未曾,險失天下。”
嚴謹。
不愧是讀書人,咬文嚼字這件事,的確是讀書人的長項。
太一獻馬的典故,是元鼎四年秋天,一個在敦煌名為“暴利長”的囚犯獻汗血寶馬給漢武帝,歌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故所謂太一獻馬。
所以,在讀書人的眼中,漢武帝徵西,就是去大宛找汗血寶馬去了,乃是傾盡國力滿足帝王個人喜好的典型案例。
秦始皇、漢武帝這類窮兵黷武的皇帝,在讀書人的口中,那評價是相當的低。
漢武帝到底為什麼要徵西域?
為了斷匈奴右臂,為了打匈奴,為了報祖宗的白登之圍,這些都是理由,但其實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大漢朝生存下去。
彼時天象,國寶食鐵獸在關中跑來跑去,氣候溫潤,那時候的匈奴,有亡中國的實力,漢武帝不打匈奴,匈奴要亡大漢。
鄧順的意思很明確,陛下重開西域,對陛下的名聲和歷史評價不利。
鄧順看陛下不多詢問,就繼續高聲說道:“陛下,大明雖大,最為緊要之地四處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
“一曰:宣府,二曰:大同,三曰薊州,四曰遼東。”
“嘉峪關天下第一雄關,長城百里,堅不可摧,大明守嘉峪關,可保西北無礙。”
大明重開西域,要對也密力火者進行賜名、封爵、給官之事,早已風聞,鄧順為了今天的進諫,準備頗為充分。
作為讀書人,他請了不少講武堂的將官,詢問天下兵事,尤其是西域對大明的重要性上,他也廣聞博記,最終得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西域並不是那麼重要。
嘉峪關乃是萬里雄關,等閒不能攻破,河西走廊是大明的天然屏障,只要站穩河西走廊,西北三省即可保證安全,正如眼下這樣。
朱祁鈺倒是頗為意外,鄧順這個景泰二年的進士及第,這個讀書人,居然還專門去研究了大明要地。
鄧順說的這四處,都是亡一處,則大明亡。
這不是朱祁鈺說的,是講武堂眾多將官共同得出的結論。
宣府乃京師門戶。
當年成吉思汗何等天驕?手下大將哲別用計攻佔了居庸關,但是很快撤離。
成吉思汗後來攻下了宣德府也就是宣府重鎮,拿下了野狐嶺,才從紫荊關小道攻佔了居庸關,奠定了蒙金之戰的勝局。
大同府被攻破,則胡虜可從婁蘭古道繞開雁門關直取太原,北宋無法拿下燕雲十六州的原因基於此,北宋亡國也是基於此,太原丟失,最能打的北宋西軍無法馳援開封。
而薊州是大明的另外一處重鎮,乃是大明的另外一個門戶,薊州的重要性,遠勝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