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讓李賓言去學習狗鬥術的目的,是為了讓李賓言能夠自保。
主要防備的是陳鎰。
陳鎰一直在找左都御史的接替人選,賀章當然勉強能用,但是陳鎰不想走的時候,給陛下留下一個爛攤子。
李賓言毫無疑問是一個極佳的人選。
要能力有能力,要名望有名望,關鍵深受陛下的信任,又出身僉都御史,晉都御史再合適不過了。
可是李賓言的狗鬥術,第一次運用卻是用到了金濂的身上。
金濂被李賓言的話差點給噎住,剛剛才說了要謹守臣禮,李賓言就用了這招。
金濂這精心準備的宴席和話術,一拳打在了棉花堆上,是有力也使不出來。
金濂十分認真的說道:“京官的任命,尤其是六部尚書,都察院總憲,文淵閣首輔,都是由陛下一意而定,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陛下會參詳各部尚書的推介。”
“如果你有意如此,我可以給陛下推舉你。”
中原王朝的科層制官吏制度之複雜,就連專門從事的吏部諸多官僚有的時候都犯糊塗。
首先是最頂級的世卿制,王公侯伯的爵位,就是世代為卿,雖然後世多平庸,但是其祖上有定鼎之功。這也包括世襲的千戶、百戶。
其次是軍功制,西虜、建奴的人頭賞一顆五十銀幣,如果不要錢,就會升武散官。
也會有察舉制,比如現在在宣府的檢閱邊方兵科給事中朱純,就是察舉制度下的例子,他沒有任何舉人、進士的功名在身,但是依舊是正七品的京官印綬。
有貲納,貲為貲選,納為捐納。
這一項自秦時就有,比如秦王政四年,蝗災造成了大疫、大饑荒,為了救急,秦王政只好下令,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
即便是軍功爵授田制,軍功比天大的大秦,也不得不採用貲納來應急。
比如漢文帝時期,有大賈張釋之,以貲為騎郎;司馬相如以貲為郎。
唐朝時,是一千石者無官便授解褐官,宋時更是七百石補進義副尉,至四千石可補進武校尉。
大明並無貲納,確切的說,自景泰年間起,才有生員納粟、納馬人監之例,也在景泰五年廢止。
徵辟制,比如洪武年間有兩次因為選官不足,不得不徵辟,夏伯啟叔侄的斷指案,就是在徵辟制下發生。
任子制,也就是恩蔭,胡濙的長子胡長寧就世襲了錦衣衛的鎮撫使,不視事,只領俸祿。
吏道,就是由官員訪查賢者,或者幹吏,像朝廷推介,比如當初劉昇被推介給了孫忠,這種吏道更像是九品中正制的變形,也有察舉制的味道。
當然跟察舉制最像的,是科舉制度,察舉制有策試,分為筆策和射策。
科舉制對大明很重要,這也是大明卷的最厲害的地方,更是大明朝最主要的官員來源。
世卿制、軍功制、察舉制、貲納制、徵辟制、任子制、吏道的混用,並沒有讓大明的官場混亂,因為有非常明確的科層制,所以,尼古勞茲才會如此羨慕大明的科層制。
金濂的推薦,對皇帝任命官員,有著很重要的參考意義。
陳汝言就是被舉薦到了兵部尚書的職位,雖然于謙看不上陳汝言的能力,可是楊洪身死,于謙又立戰功,必須要去世侯了。
李賓言對戶部尚書的職位並不是很感興趣,他籌備了那麼久,他真的很想去天邊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