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算過了,我們對這些官道驛路等公物的投入,大約有四成會轉化為對留供資財的需求,這對四萬裡水路的疏浚也是有極大好處的。”
“我們要做的是增加百姓可支配的收入,唯有如此,才會大肆增加對留供、流動資財的需要,最終增加固定資財的投入。”
“如此方為長策。”
朱瞻墡又提到了一個數字,四成,在投入之後,大約有四成的投入,會轉化為對留供資財的需求。
還有一個關鍵的詞,叫做百姓的可支配的收入。
朱瞻墡正在逐步的透過實踐,完善自己的利柄的理論。
他的主攻方向是供給側的改革的廩盈倉,希望百姓的倉裡全都是糧食,這是他取這個名字的期盼,而且陛下硃批了他起的名字。
得到四成和可支配收入的概念,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最開始的時候,朱瞻墡也走入了歧途。
他認為是供給決定了需求,內地的供給之物,讓雲貴的百姓生活變好。
支援他這個想法的有三個支點。
第一個支點,就是商品的價格可以讓貨物達到一定的平衡;勞動報酬可以衡量勞動的價值,可以自發性的調節勞資關係,可以調整勞動平衡。
比如朝廷使用的鹽引、南北糧價、棉布價格等等,就可以促進南北糧鹽布的流動。
比如陛下的農莊法、官廠的鯰魚效應等調節南衙日益不平衡的勞資關係,都佐證了這一點。
第二個支點,則是貨幣只是單純的流動資財,是等價物,是媒介,商品的交換是一瞬間完成,則買賣交易在一瞬間完成,所以百姓們的消費是無限的。
第三個支點,則是陛下曾經討論過的利息,利息可以調節固定、流動、留供資財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利息的多寡,可以決定資財的流動。
以這三個支點,可以得到一個觀點,那就是任何商品的生產,除了滿足自身需求之外,其餘部分都會用於交換,形成對其他商品的交換的旺盛需求,所以供給決定需求。
這套理論如此的完善,甚至達到了完美的程度。
以至於朱瞻墡在寫出供給決定需求這句話的時候,就興奮不已,甚至以為可以直接憑藉這個理論,得到他想要的頭條。
但是他很快就發現了,僅有供給側的改革是不完整的。
在雲貴,內地的商品價格的確是極高的,但這些貨物運到了雲貴之後,根本賣不動。
是雲貴不需要這些東西嗎?朱瞻墡不止一次看到了百姓眼中的那種渴求,可是他們買不起。
所以朱瞻墡很快的就發現了他這套理論的致命缺陷。
那套幾乎完美的理論從根基上是錯誤的。
因為勞動才能創造價值,而云貴地區並沒有勞動剩餘用作於交換。
東西再好,買不起,就是最大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