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而言,就是社會活動家們,看到了李賓言如此暴行,派兵抓人,必然要想辦法去鳴冤,所以「自發」的聚集在一起,然後為這些被抓捕的人「詣闕鳴冤」,也自然會有人找到李賓言「痛陳利害」!
等到這些嘯聚之人越來越多,事情越鬧越大的時候,陛下只能殺掉李賓言去平息民憤,否則就只能派出大軍進剿平定民憤。
公車詣闕上書,這是一種很常見的行為。
李賓言並不是很在意,他事情很多,沒工夫跟這些社會活動家們閒扯淡。
在大明,社會活動家,就是各種詩社的筆正和詩豪。
大明的科舉是一項很重要的國策,為了應對科舉,會形成種種詩社,比如長洲社、鳳陽社、汝安社等等,這些社往往帶有很多地方特點。
這也是大明鄉黨結黨的重要途徑。
鳳陽詩社的十四位筆正《布仁行惠議》,要求朝廷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割讓大同、宣府兩鎮,換回太上皇朱祁鎮。
而大明精銳剛剛折戟,應該答應瓦剌人的要求,不興刀兵,給以歲賜。
換回太上皇,立刻南遷,方能避免亡國之亂。
當初那十四位筆正以「外其身而身存,後其身而身先,願以身為草荐,任人寢處其上,溲溺其上,而無怨言」的大意志請求陛下議和。
朱祁鈺在打完京師之戰之後,就滿足了十四位筆正的奇怪要求。
這些詩社平時都是怎麼組織社會活動的?
蠱惑人心、組織暴亂、衝擊衙門、縱火燒城。
李賓言懶得管他們,讓他們自己折騰就是,鬧得大了,殺了便是。
李賓言抓捕奸商的奏疏、袁彬萬里追魂的奏疏,一起送入了京師,當然還有費亦應投獻用的題本,也一併送入了京師。
朱祁鈺看著李賓言的奏疏和費亦應的題本,社會活動家,大明是從來不缺少這種人的。
在萬曆年間,這種社會活動家就喜歡幹這個事兒,比如《五人墓碑記》,其目的是抗稅。
萬曆年間,祖宗之法已經被破壞的一乾二淨,鑿山伐石之禁徹底成了一紙空文。
萬曆皇帝對張居正展開了全面的反攻倒算,廢了考成法之後,內帑國帑日益空虛,三大徵哪一次不是窮盡內帑、國帑?
萬曆皇帝派出了稅監,在要道設立抽分所,開始抽分礦監。
轟轟烈烈的民間抗稅開始了。
最先開始的是葛賢,這位主兒,將皇帝的太監孫隆六七名黨羽,悉數溺斃於河中,火燒楊莘、縱火燒燬丁元復等的住宅,包圍稅監衙門,並要求停止徵稅。
而後是西安門外朝天闕,萬千窯民哭訴稅監橫徵暴斂,不恤民力,萬曆最後不得不收回了盧溝橋抽分所的礦監了事。
之後就是赫赫有名的蘇州五子的《五人墓碑記》了。
抗稅風波,一直持續到了清初,批評家金聖嘆的藉著順治皇帝駕崩,聯合數百位士子到孔廟,悼念剛剛駕崩的韃清順治皇帝,會盟抗稅,清廷最終把金聖嘆一行斬首示眾。
清末民初的「大文豪」胡適,將金聖嘆哭廟案,盛讚金聖嘆為抗清先烈。
去孔廟悼念駕崩的韃清皇帝順治,被尊為抗清先烈,不得不說的確是胡大文豪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