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復的知見障,是因為他長期生活在大明。
大明是個政治制度十分完善的國度,這種還沒打過就棄地而逃的模樣,他無論如何是不能接受的。
畢竟他的皇帝陛下,披堅執銳,親自上陣作戰,也要奪得大明京師保衛戰的勝利。
但是瓦剌人不同,而且王復身在和林,居然能夠理解瓦剌人為何西進,因為瓦剌人搶不到了。
夜不收有情報顯示,瓦剌人的孩子能活到成丁的不過二十分之一的機率,也就是二十個孩子之中,只有一個孩子能夠長大成人。
而瓦剌人的成丁標準是十三歲。
這種生存機率實在是太低了,所以瓦剌人是偽裝成為了國家的強盜團伙罷了。
當他們在大明京師城下、宣府城下、集寧城下、河套三城城下,接連敗北的時候,他們已經沒有地方可以打劫了。
所以迫於生存壓力,不得不西進了。
西邊的國度好欺負,瓦剌人的十萬大軍,從和林趕至拔都薩萊的路上,一路走,一路打劫,既能保障族群生存,只要走到拔都薩萊,就能獲得可汗之位。
這是也先的夢想,他已經無法從韃靼部那裡得到可汗之位,只能退而求其次,前往大帳汗國,去取那汗位。
瓦剌為什麼要跟大明死磕呢?
磕不動,還要崩一口牙,還要被韃靼人和兀良哈人笑話。
就王復整理渠家人的情報中,西域之中有幾大強國,第一個是帖木兒帝國。
但是帖木兒帝國在帖木兒死後,陷入了兒子爭位,已經變成了一盤散沙,根本不足為慮,他們在宣德年間,也已經恢復了對大明朝的朝貢。
第二個名叫奧斯曼帝國,這個國家曾經被帖木兒帝國吊著打,現在也是整個西域最強大的國度了。
但是奧斯曼帝國傾盡國力,也不過十五萬大軍,這十五萬大軍,其中有近七成的扈從軍,也就是大明朝的民夫隨軍押運糧草、軍備等事。
瓦剌人的軍隊雖然在大明京師城下被磕掉了大門牙,但是這隻消滅過大明精銳京營二十萬人的軍隊,到了西域,那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王復嘆息,他做出了最後的努力,低聲說道:“也先大石!我們就這麼一走了之了嗎?!豈不是讓大皇帝看笑話?”
王復的角色扮演,是一個仇視大明皇帝的文進士,這個角色他演的一直很像。
瓦剌人跑了,他怎麼能拿到奇功牌?
但是大勢所趨,不是他逞口舌之快,就可以說服的。
他嘴皮子再厲害,也無法變出人口、牲畜、糧草等物,讓瓦剌人維持到大明朝大軍至,把他們徹底打敗。
賽因不花也不能,所以,王復阻止了幾次,都無法攔住瓦剌人逃跑的道路。
也先裹了裹大氅,他的歲數大了,常年征戰,渾身的傷病,他已經等不到脫脫不花改悔了,他現在對汗位的渴求已經超過了過往任何的時候。
他略微有些歉意的說道:“辜負了你的期盼,我很抱歉。”
在也先的視角里,王復是一個很能幹的人,作為一個讀書人,卻是不畏嚴寒,始終親自到各種地方,親自勘驗之後,才會作出諫言。
而且這些諫言非常有利於瓦剌人的防守。
王復是個盡職盡責的人,內政處理的井井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