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誅心,左良玉的剩餘價值對於李興之來說,還沒有完全消耗乾淨,為左良玉發喪,李興之項莊舞劍,意在楊嗣昌和他背後的大明朝廷。
崇禎十二年正月十五,是靖北軍預備回師萊登的日子,李興之決定就在隨州的陸口祭拜左良玉,然後全軍著素服順江東下。
山東巡撫劉理順對李興之要祭拜左良玉之事,是舉雙手贊成的,此次楊嗣昌督師,一舉剿除禍害了大明江山十餘的張獻忠,如此大功,朝廷必然要加恩封賞,而楊嗣昌已經是內閣次輔,文官中的第二人,若是再進一步,自己的座師薛國觀又何以自處。
在內閣司值郎任上數年的劉理順自然知道薛國觀倒臺的後果,屆時不光是薛國觀,就是自己這些門人黨羽都會被紅了眼的政敵撕的粉碎。
現在擒殺張獻忠的蓬萊伯要為左良玉舉哀,正可挑起武官集團對楊嗣昌的不滿,最大限度地將楊嗣昌大勝的影響力降下來。
所以山東巡撫劉理順在接到聽說李興之的提議後,就主動請纓,在陸口和長江交匯之處,為左良玉父子修建了衣冠冢,又親自書寫祭文,忙的是不亦樂乎。
為了擴大此事的影響力,劉理順甚至邀請了隨州知州劉應民以及全城士紳百姓一同觀禮。
劉應民也不是傻子,知道這裡面涉及到朝廷內部黨爭,畢竟劉理順是薛國觀門人之事,天下皆知,而李興之又是薛國觀一力保舉的,那自然也算是薛國觀的人了。
現在楊嗣昌定策剿除張獻忠,又是總督中原諸省的督師,正是炙手可熱的時候。
自己不過小小的六品知州,哪一邊都得罪不起,所以劉應民在收到劉理順邀請後就生了病,不過為了不得罪劉理順,還是派了自己的師爺周崖代自己赴會。
正月十五,本是元宵佳節,李興之選擇這日也是有深意的,獻賊既敗,朝廷南顧之憂暫解,那自然是要普天同慶了。
一個闔城歡慶,一個為死難的忠臣舉哀,熟優熟劣,世人一目瞭然。
當日巳時,也就是安巴取回徐勇和徐堅首級的第二日。
李興之親自帶著第四鎮和第五鎮以及滿蒙漢綠旗和近四萬降兵來到了剛剛修好的衣冠冢面前。
在李興之的嚴令下,各軍俱是腰纏白布以哀悼,當然靖北軍官兵都知道他們的大帥不過是做戲。
李大帥在眾目睽睽之下逼死了左良玉,這根本瞞不住衣冠冢前這近五萬大軍。
不過李興之也不虞他們會說出去,第四鎮和第五鎮的家小皆在萊州,斷無背棄自己的可能。
滿蒙漢綠旗就更不可能了,安巴能夠迴轉就是最好的明證,本來在全殲徐勇所屬的三百親兵後,安巴和張勇是要去許州拿人,安巴卻認為,護送左元去山東自己完全沒有必要同行,畢竟人一多,這事就越難隱瞞,所以他只留了一百餘騎兵隨同張勇去請人,自己則率領大隊沿長江直奔隨州,以追趕靖北軍主力。
在左右侍從奉上香準燭祭品後,山東鎮巡撫劉理順親自上前,從袖袋中取出早已準備好的祭文,朗聲念道:“大明崇禎十三年正月十五,蓬萊伯、提督山東、遼東總兵官李興之,謹陳祭儀,享於湖廣剿賊歿王事之左鎮良玉父子曰:
我大明皇帝,威勝五霸,明繼三王。昨自遼左侵境,東虜起兵;縱蠆尾以興妖,盜狼心而逞亂,然東虜稍退,內賊又起,獻忠張逆,掘皇陵於鳳陽,糾群盜於湖廣,不思報效,屢生反側,實為國朝最惡之內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