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請調王徽的同時,漂泊於遼海,誓死不降的東江軍餘部在收到萊登鎮兩蹶韃酋,欲重整東江的訊息後,皆是聞風而動,
他們或是要求萊登鎮水師派遣舟師接洽,或是自己乘船走海路航魯。
至三月底,計有海洋島都司潘學忠所部的三百餘兵、王家島守備沈永貞的七百兵、皇城島遊擊歐陽晟所部的六百兵、麻陽島都司張武所部的三百兵,此外還有一部分散兵遊勇,流落在遼東一帶的沿海得東江軍先後抵達了登州。
這幾個頭目皆是英烈之後,潘學忠的父親潘一刀本是毛文龍麾下參將,在天啟年間東江軍攻破蓋州、海州的戰役中屢立戰功,後在赫圖阿拉的牛毛寨之戰中壯烈殉國,為東江軍主力焚燬老奴巢穴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毛文龍感念潘一刀的忠義,遂將潘學忠選為親兵,又加其為都司,皮島被清軍攻破時,潘學忠正在海洋島一帶巡查,故倖免於難。
沈永貞是東江鎮最後一任總兵沈世魁的侄子,素有勇力,在崇禎九年,東江軍對清軍最後一次的攻擊中,攻破赫圖阿拉門戶蘇谷裡寨,生擒偽清牛錄額真尖山,在皮島被攻破之後,沈永貞又力斬東虜將校武爾格以及孔有德部將洪文魁,後因寡不敵眾,趁亂以舟師逃出皮島,轉頭王家島,他不願返回大明,就在王家島當起了海匪。
歐陽晟是原萊登巡撫孫元化的親兵統領,孔有德叛亂後,孫元化被明廷論罪誅殺,歐陽晟不敢呆在萊登,又不到清廷那邊當漢奸,遂帶著家小躲藏在皇城島,靠捕魚和搶劫勉強支撐。
麻陽島的張武則是東江鎮副將張盤的親弟,雙島之變後就帶著本部軍馬叛了大明朝,當起了海賊,好在有他兄弟的關係,東江鎮也沒有為難他,對外宣稱其部仍歸東江鎮統轄。
說實話,本來這些殘餘的東江軍對回到萊登還是有些抗拒的,生怕這是明廷的詭計,將自己誘到大陸,再借故將自己和自己的部屬處死。
因為那些朝堂上的袞袞諸公根本不在意他們曾經立下多少功勳,為了一已之私,甚至將他們比做叛逆。
但是他們聽到萊登鎮的李大帥也是賊寇出身,甚至敢軟禁山東巡撫和朝廷的親藩後,對靖北軍的戒備之心就大大降低了。
再者,他們窩居在海島,沒有糧食和淡水補充,沒有武器和軍衣供應,遲早要困死在這茫茫大海之上。
俗話說,越鳥朝南飛、狐死必首丘,既然靖北軍給了他們盼頭,那他們自然不會放棄這個能夠回到大陸的希望。
李興之在收到有近三千東江軍殘部抵達登州後,亦是大喜過望,這些士卒皆是在遼東和東虜百戰餘生的勇士,若是補充至軍中,那就相當於給了靖北軍幾千精銳的老兵了。
對於這些流落到海島,還能夠矢志不渝的將士們,李興之也充滿了敬佩之心。
在李興之看來,明廷再不堪,都不能成為你當漢奸的理由,更不能成為你參與屠殺千千萬萬漢人的藉口。
潘學忠、沈永貞、歐陽晟、張武他們就是這個時代漢人的脊樑的代表。
由於丹崖山公祭在即,李興之遂留王忠領第二鎮繼續鎮守萊州,並在膠萊河一線佈置防線,其餘各鎮和綠旗兵全部前往登州參與公祭大典。
四月初,在李興之抵達蓬萊的第二日,李興之就準備巡視已經在登州軍營休整的東江軍各部,這樣做的原因,也是為了安撫東江軍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