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講武堂設立的目的是迅速培養能夠利用的人才。
所謂教育要從娃娃們抓起,李興之又令宋廣坤在講武堂籌建結束後,開辦萊州軍事學校,主要是招收八歲至十三歲的適齡學員讓他們學習軍事和文化知識。
讓宋廣坤負責這些事務,李興之也是沒有辦法,原因就是他夾袋中的人才實在是太少了。
這個問題必須要等到講武堂的第一批學員培訓出來,才能緩解靖北軍的人才壓力。
當然開辦講武堂和萊登軍事學院的目的也是收攏靖北軍將士之心,讓將士們知道,加入靖北軍不光待遇上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而且自己的子弟也能享受軍帥府的福利。
免費教育,免費食宿,表現優異者還有軍帥府給予的獎勵。
在軍帥府正式向全軍頒佈講武堂以及萊州軍事學院開辦的訊息後,整個靖北軍都轟動了。
這個時代讀書識字對老百姓和軍戶們本就是一種奢望,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世世代代在土裡刨食,或者在戰場上拼命,然而他們無論怎麼努力,他們的後代依然在土裡刨食,在戰場上替那些世襲的軍頭們賣命。
現在李大帥不光提高了將士們的待遇,還準備掏錢供自己的兄弟子侄來讀書識字,最關鍵的是,只要學的好,那就會得到晉升的機會,甚至可以做官。
李興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重鑄華夏尚武的精神,為漢家百姓爭取更多更大的生存空間。
由於張獻忠舉義在即,靖北軍擴軍的事宜也擺上了日程,如今靖北軍名義上有三個鎮和一個水師鎮以及綠旗兵,其實只有一萬四千餘陸師,以及水師鎮四千多人。
這樣的力量防守有餘,想要進佔整個山東都猶有不足。
按李興之的設想,整個靖北軍起碼要擴充至十個鎮五萬人規模的陸師,才能在接下來的鉅變中,佔據北中國的主導地位。
只不過如今萊州和登州只有三十幾萬人口,李興之暫時又不能到山東大規模的招兵,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用一帶一的方式,徵召一萬新兵,將靖北軍擴充至四個鎮。
“豫陝邊境,流寇橫行;京畿之地,東虜肆虐,前者東虜入境,濟、青之地死難者何以百萬計,為保地方,安百姓,本鎮蓬萊伯,提督山東,遼東總兵官李興之曉諭萊登百姓。”
“本帥惟古昔郡縣之制,募萊登之丁壯、設軍鎮以保護地方,商周立國,固無兵農之分,自漢唐以降,兵權歸於皇權,兵農始分離,遂成募兵之治。”
“東虜立國於遼左,時刻窺視,山東有累卵之危,今基於本朝古昔之制,斟酌秦漢各代舊制,設萊登募兵之法,欲立保護地方之基,凡年滿十六,四十以下者皆可應徵,然萊登草創,鄉里恢復尚需勞力,故此次應徵以萬人為數,望諸位以萊登安危為念,積極應募,以求護境安民也。”
這道徵兵令是魯良直所書,並直言靖北軍之待遇,每月二兩銀子,糧米一石,家中適齡子弟優先入軍事學校和講武堂。
前者李興之在各鎮大張旗鼓發放賞銀之事,明顯刺激了萊登的百姓,靖北軍優厚的待遇同樣令他們眼饞。
當徵兵告示在萊州四門貼好後,當日就有數千名青壯前來應徵,這裡面大部分是跟隨王忠在大澤山設防的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