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元年九月初八,偽清武英郡王阿濟格、貝勒博洛、碩賽以及甲喇章京拜伊齊等滿洲將佐在收到多爾袞傳諭後,起滿洲鑲黃旗四十八個牛錄,近一萬五千滿洲兵直驅松山。
當日午時,清軍進抵松山城南山附近,劉良佐伏兵盡起,銃炮齊發, 滿洲兵措不及防之下,登時大潰,阿濟格甚至驚的連大纛都拋在了官道,狼狽而奔。
孫之懈大喜過望,劉良佐和劉澤清、許定國等人皆認為,當趁滿洲兵潰逃之機, 全力追擊,一舉拿下錦州。
黃得功卻有疑惑,他本是遼東開原人,家小盡為東虜所害,崇禎十一年末也和東虜結結實實打過好幾仗,故認為阿濟格未戰即潰,或有可能是誘敵之計,我軍當步步為營,先取松山,方是穩妥之計。
“如此,本督師留兵八千,再將杏山和塔山降兵四千交與黃帥,其餘諸將立即整點兵馬,隨本督追擊阿濟格,黃帥可立即遣斥候向燕王殿下報捷,就說我平遼前鋒正全力追擊偽王阿濟格,不盡全功,絕不收兵。”
自出徵遼東以來,王師前鋒連戰連捷,這讓孫之懈信心大增, 他今年雖然已經年過五旬, 但依然有一顆上進的心,藉著全殲偽清錦州駐軍,擒殺阿濟格的時機,入閣輔政,正當時也。
永曆元年九月初九,王師前鋒兵臨錦州,阿濟格望風而逃,直到過了小稜河才堪堪停下了腳步,在筆架山一帶的小稜河渡口,匆匆佈置了防線,和明軍追兵隔河對峙。
與此同時,已經抵達塔山附近的李興之也收到了黃得功送過來的緊急戰報。
“殿下,孫之懈輕兵冒進,臣恐中東虜詭計。”
燕王府長史徐以顯、北直隸總督張邵謙等人皆認為東虜戰力絕不會如此孱弱,阿濟格連續潰敗意在誘敵。
“無妨,孫之懈所部本就是孤的魚餌,其意就是吸引東虜主力, 再趁機將其聚殲之。”
此次出征遼東, 朝廷只不過籌集了糧秣二十萬石,若遷延日久, 一旦入冬,對靖北軍頗為不利,故李興之只得採取誘敵出城,野戰決勝的方針。
“秦英、姜襄、王輔臣,爾等立即統本部兵馬殺入朵顏,穩固大軍側翼,若有可能,可替孤拿下科爾沁,其餘各部立即趕赴錦州,休整待命。”
現在的科爾沁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和牧民,正是朝廷恢復兩地的良機,再加上京師至錦州補給線連綿一千餘里,隔絕朵顏三衛,就能穩固官軍糧道,故李興之在收到孫之懈追擊至小稜河時,當即決定分兵。
“喏,末將等謹遵殿下均旨。”
秦英、姜襄、王輔臣三人對視一眼,連忙出列領命,他們也明白李興之的用意,如今朝廷幾乎動員了近二十萬大軍三面圍攻遼東,朝鮮的濟爾哈朗已經是甕中之鱉,錦州這邊漢軍八旗亦被王師殲滅一萬餘人,只剩下松山吳三桂還在困獸猶鬥,也就是說東虜最多還有五萬多能戰之兵,猥集在小稜河以西至遼陽的區域,攻取朵顏部,正是隔絕東虜北撤之路。
雖然孫之懈所部在入遼後屢戰屢勝,但他也不敢保證劉澤清等人在遭遇偽清主力後,能不能堅持到王師主力抵達戰場,故在定計分兵後,李興之即令各軍立即起行,並傳喻遼南明軍向蓋州和海州一帶攻擊前進,不破東虜,絕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