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等世食明祿,卻行如此悖逆妄為之事,加九錫,封王,爾等是欲令丞相為曹操還是王莽?大明天子在此,爾等就要做那背主禍國的佞臣嗎?”
原崇禎朝錦衣衛都督同知李若璉霍然出列,指著張四知、劉理順等朝廷閣臣破口大罵起來。
“住口,軍國大事,豈是汝一個錦衣衛同知所能置啄的,居然敢在此咆哮朝堂,宮衛聽令,速將李若璉押入詔獄,待丞相回朝後,再行發落。”
張四知老臉通紅,進士及第的他居然不能正面回應李若璉,但是封王之事畢竟是他提出的,只得厚著臉皮讓宮外值守的大漢將軍入殿拿人。
“喏!”
幾個錦衣衛應聲而入,看也不看駭得臉色蒼白的永曆皇帝和御座兩側的德王和福王,就要拿人。
“你們讓開,詔獄大牢的路本官認的,只可惜我皇明三百年基業卻毀在爾等這些無君無父的禽獸手中矣!”
李若璉倒也硬氣,一把甩開左右錦衣衛,輕蔑地掃視了滿朝的袞袞諸公一遍,就是仰天長笑,昂然出了乾清宮。
“未有天子明旨,兩位輔政王口喻,爾等就隨意抓捕朝廷大臣,爾等這是要逼宮還是篡國?李興之尚未回京, 爾等就急不可耐地獻媚取寵嗎?”
宣武伯衛時春戟指怒罵, 作為與國同休的伯爵,世世代代享受大明俸祿的勳貴,衛家早就和大明休慼與共了,於公於私, 他都不想看到這天下改朝換代。
“衛爵說的一點不錯, 我等家祖於皇明開國之際,哪一個不是戰功赫赫, 封爵也不過候、伯, 李興之何德何能?憑什麼加九錫、晉封一字親王?難道真如李同知所說,他要行謀朝篡位之事, 還是爾等一個個盼著當從龍功臣, 想著給李興之來個黃袍加身?”
惠安伯張慶臻、新城侯王國興等在朝的勳貴也紛紛挺身而出,站到了衛時春的身邊。
“武夫、勳貴尚且如此,我等飽讀聖賢之書,受聖人教化的讀書人又豈能甘於人後, 臣詹事府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周鳳翔堅決不同意加授丞相王爵之事。”
周鳳翔是天啟戊辰年進士, 字巢軒, 浙江山陰人, 雖是東林黨出身, 卻不向那些只知道貪汙索賄的東林黨人一樣, 而是心懷忠義, 對大明忠心耿耿, 崇禎駕崩時, 他本欲辭官歸家,可又想到永曆天子年紀尚幼, 為了扶保幼主,不得不在朝廷上虛與委蛇, 現在張四知和劉理順等人擺明車馬,提議給李興之加九錫, 封王爵,他知道自己再不能視而不見了。
“臣等附議……還請陛下和兩位輔政王明察。”
左春坊庶子馬世奇、翰林院檢討汪偉、太常少卿吳麟徵、等五十餘名朝官一個個拜倒在永曆天子的御座前。
歷古以來, 各代王朝就不缺忠臣孝子, 在張四知和劉理順等人提出請封李興之王爵的條陳後,這些忠於大明的勳貴文臣不約而同地站了出來。
“好啊、好啊……丞相不在京師,你們這些牛鬼蛇神終於忍不住要跳出來了,全部給本官解送鎮撫司大牢, 聽候發落。”
張四知大怒,左右自己已經被扣上了李興之同黨的帽子, 索性就要將敢於反對自己意見的官員全部捕拿。
“張閣老稍安勿躁,丞相封王之事,茲事體大,諸臣也是為了丞相聲譽著想,你們看是不是等丞相回朝後,看看丞相之意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