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待我們科爾沁不薄,又和本王是姻親,這樣吧,本王也帶一半的牛錄和你們返回遼陽,這個時候,咱們大清可不能內鬨了,要是再生變故,咱們會被明國的山東軍撕成碎渣。”
蒙古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也力勸濟爾哈朗返回遼南,當然他的目的可不是支援豪格上位,而是不希望大清就此分崩離析,畢竟科爾沁蒙古和大清是捆在一根繩上的螞蚱,建州女真一旦完蛋,科爾沁蒙古還能有的好?
“唉……如此,本王只有從肅親王和卓禮克圖親王一起回師遼陽了,只是多爾袞剛剛吞併了兩黃旗,咱們人去的少了,肯定沒有話語權,本王有意只留正藍旗和鑲藍旗十個牛錄,蒙古八旗三十個牛錄以及漢軍旗三十個牛錄在松山前線,固三泰你的任務就是把投降的明軍儘快收編了,拿下松山,其餘的軍馬都隨肅王和本王回師。”
濟爾哈朗工於心計,知道多爾袞現在勢大,自己若不和吳克善和豪格抱團取暖,那肯定鬥不過多爾袞三兄弟的。
“小侄多謝叔王和卓禮克圖親王。”
豪格大喜過望,黃臺吉逝者已矣,這大清正溯的事情,才是眼下的當務之急,他可不想自己父皇倖幸苦苦打下的江山被多爾袞給奪了。
三人計議已定,也不敢再在松山耽擱下去,當天就下令拔營起行,為防引起松山明軍警覺,濟爾哈朗和豪格是在大軍抵達安平堡以後再舉哀。
幾乎是在靖北軍起兵靖難的同時,豪格和濟爾哈朗統領近三萬滿蒙漢大軍亦是回到了遼陽城和多爾袞所部的滿洲兵展開了對峙。
多爾袞和豪格都想掌握滿洲的主導權,並不想將有限的兵力浪費在無休止的內耗當中,加上濟爾哈朗和吳克善也不想真的兵戈相見,在雙方相持了三日之後,終於決定按滿洲慣例,透過議政王會議推舉出新的滿清皇帝。
只不過遼陽為黃臺吉的心腹掌控,多爾袞不敢進城,雙方只在遼陽城外三里佈置了軍帳,共商此事。
“這有什麼好爭論的,先帝有明旨令肅親王繼承大位,這是先帝臨終前著奴才送至遼陽的傳位詔書。”
滿洲正黃旗固山額真手中那些黃臺吉的遺詔,冷冷地看著多爾袞、多鐸以及阿濟格三兄弟,要不是這三人在瀋陽城下作壁上觀,甚至將已方的禁衛軍往明軍軍陣裡擠壓,皇帝如何會被小李賊擒殺了。
“傳位詔書?拿來我看!”
濟爾哈朗眉頭一皺,若黃臺吉真有遺命的話,這多爾袞可就是覬覦大清皇帝之位,悖逆亂行了。
多爾袞等人也懵了,若是有傳位詔書,自己可就是名不正言不順了,雖說自己看似有三萬餘軍馬,但是有一萬多卻是兩黃旗的牛錄,現在豪格手持黃臺吉遺詔,那些兩黃旗的狗崽子斷然不會聽自己的,三人急忙搶步上前,在濟爾哈朗身邊一字一句地觀摩起黃臺吉的傳位詔書起來。
“朕承先帝遺志,立國遼左,……朕病體日沉,為防王業不安,特詔肅親王皇長子豪格為太子,駐節遼陽,以穩固大清留都,望爾不忘祖宗之恨,整兵修武,不墜祖宗之望,勉之,勉之。”
一眾兩黃旗王公大臣包括肅親王豪格在內皆是欣喜地看向濟爾哈朗手中傳位詔書,有這玩意在,肅親王繼承大清皇位就是理所應當的事了。
“不對,冷格里額真,本王問你,這傳位詔書為何沒有天子國璽?沒有天子國璽,這遺詔便是假的。”
本來多爾袞看到聖旨後,已經萌生退意,熟料卻又意外之喜,這傳位詔書上居然刻的是黃臺吉的私印,遺詔的事茲事體大,私印自然作不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