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一出口,整個班上的學員都興奮起來,大家七嘴八舌地向何海峰發問:
“真的?”
“老何,說說看,這個林振華真的是三頭六臂嗎?”
“內參裡說,他的英語能夠和外國專家對話,這是吹牛吧?”
“還有,他搞了那麼多技術革新,不會是他們廠子為了樹典型,把別人的成果栽在他身上吧?這樣的事情,我們系統裡就出過的。”
“……”
何海峰點點頭,對眾人說道:“內參裡說的林振華的情況,根據我對他的瞭解,應當都是真實的。如果要說還有什麼不足的話,那就是還沒有把林振華的能力全面地展現出來。”
“有這麼神嗎?老何,你可別因為是朋友就替他瞎吹,照這份內參裡說的,他起碼得是華青大學碩士研究生的水平了。”有人大聲地反駁道。如果林振華在現場的話,恐怕要撲過去大喊一聲:哥們,你太瞭解我了!
何海峰道:“我和他聊過,他說自己在部隊的時候,曾經向一位在駐地附近勞動改造的****教授學習過一段時間。我與林振華的交往,其實也是由於他在飯桌上三言兩語就幫我們解決了兩個困擾多時的技術問題。”
隨後,他把當年兩個瓷廠的事情向大家介紹了一番,又把在石化機遇到林振華,並且推薦林振華給福特當翻譯的事情也說了一遍。他說的都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比徐海皓寫的內參又多了幾分真實感,在場的學員和老師都聽得如醉如痴,連那些對“林振華現象”頗有微辭的人,也開始覺得這個人本質上不壞了。
“聽老何這樣說,我開始有些喜歡這個小林了。老何,你說他今年才20歲?”有學員這樣問道。
何海峰點點頭:“沒錯,才20歲,我女兒都叫他哥哥呢。”
“這麼年輕,這麼有才華,放在基層太可惜了,應該把他調到上面來,這樣也就不存在什麼承包的問題了。”有人建議道。
另一人道:“我倒不這樣想,年輕人,放在基層闖一闖更好。咱們的企業不能總是靠喬光樸,也得有年輕一代接班了。”
此人說的喬光樸,是轟動一時的小說《喬廠長上任記》裡的主角,某重型機械廠的廠長,已經是50多歲了。當時,幹部隊伍老齡化,也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好吧,今天的課堂討論,就到此為止。大家課後,如果對這個案例感興趣,還可以繼續討論。不過,這份材料屬於內參,是有密級的,大家不得外傳。”老師吩咐道,然後,他轉向何海峰,說道:“何海峰同志,下課後,你跟我來一下,我有些事情要向你進一步瞭解一下。”
——————————
感謝書友指正,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誕生地溫嶺屬於浙江台州,書中誤寫為溫州,已經糾正。
臺溫地區都是中國改革的重要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