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寬沒有在太原久待,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每年九十月之後,秋高氣爽時,韃子都會聚集起來,到長城附近劫掠。
每到這個年月,邊鎮的鄉野農村都要經歷一番打草谷的苦痛,有時候運氣不好,不但要被洗劫,命都可能就此失去。
孟寬坐在馬上想著韃子入關的事情,這次大規模的入關洗劫,後金韃子們才是真正明悟中原大地的虛弱不堪,野心也就不可遏制的萌發了。
說起來在這長城附近的邊鎮都是有軍戶的,明朝的軍戶制度乃是開國太祖朱元璋設立的,軍戶制度設立的目的就是解決軍隊兵士的來源,它與一般的募兵制是不同的,在開國初期的時候對社會的穩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通俗點來說,就是一旦身入軍戶,那麼你的這輩子都是一個軍戶,就算你戰死了,你的兒子孫子就會立刻接替你的位子,繼續守衛邊土。
這種制度從出發點而言是好的,軍戶都有軍田分發,不受官府管轄,能管到他們的是督軍的都督府,可惜朱元璋設立的制度到了如今已經廢弛到不堪一用了。
普通軍戶不但要上陣搏殺,還要被上官層層剝削,軍田最後都成了上官們的私產,他們既是軍戶也是奴隸,辛苦耕種到了年節卻一個個被活活餓死,活的不如豬狗,逃逸成了最後一種手段,導致邊防虛弱,蠻夷趁機而入。
車隊已經出走太原3日有餘,越是接近大同,越是有拖家帶口的人群往後逃難,像孟寬他們反其道而行之的少之又少,這裡的百姓都養成了這個時節逃災的習慣,官府都不能壓制。
種種跡象表明,後金韃子已經入關了,孟寬不得不慎重對待,放慢了行進速度,不但加強了隊伍的防備,連自己都穿上了布甲套上防彈衣,一杆亮銀槍掛在了馬背上。
孟寬不打算去大同,他只是想抄近路從大同南路越過直走京師,大股大股的流民百姓從身側逃難而過,神色驚恐,孟寬伸手攔下了一個四十多歲的老漢。
“大爺,為何如何驚慌失措,這是遇到什麼事了嗎,如此多的百姓逃難而去。”
孟寬叫人送上了一份吃食和水,那老農也不客氣,接過就大口的吃了起來,顯然出來的驚慌,連最基本的吃食都沒有時間解決,形式不容熱觀。
“這位大人,前方有大股的韃子軍隊四次劫掠,已經過了宣府往大同方向而來,我們村子恐怕已經被洗劫了,要不是我發現的早,此刻連命都不保了。”
一副惶恐不已的模樣,喝了口水才算是鎮定下來。
“多謝這位大人的吃食,我勸你們還是趕緊回頭跑吧,韃子軍隊可不是好惹的,殺起來兇殘的緊,婦孺孩童都不會放過,老漢的媳婦就是被洗劫了去,至今下落不明。”
孟寬沒有多留他,送上一些碎銀吃食就讓這位老漢逃命去了,能活著誰都不想死。
“大壯,帶小隊去前方探路,有危險不要猶豫,允許你們開槍,若是發現了敵人速來回報。”
轉頭又對大隊人馬說道。
“大牛注意周圍警戒,車隊緩行,保護家眷,有危險直接鳴槍示警,一切聽我命令。”
一旁的李季常見孟寬的嚴肅的態度也插口道。
“孟兄,我看這韃子軍隊,怕是已經在附近了,我們還是小心點,這些蠻子快馬而來,燒殺搶掠都成了習慣,真是可恨。”
吳又可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