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楚信和楊清被紀綱害死,雖說人不是自己殺的,但多少也是經過了自己的默許,若說心中沒有一點兒彆扭愧疚那也是假的。
所以,在得知葉羽將楚信的兒子楚世安安排進遼東衛做同知後,朱棣什麼都沒說,還在楚世安跟隨葉羽立下軍功後毫不吝嗇的提拔封賞,讓他做了遼東衛副指揮使,並且蔭封信義伯,在葉羽麾下統兵。
楊清生前一直跟隨在藍磬身邊,一生忠心耿耿,並未留下子嗣。所幸的是他的弟弟楊澈和小妹楊雪笙皆已婚配並且育有子嗣,他們二人本就是跟在葉羽身邊的,拜將封侯那是輕而易舉的,朱棣想要補償也並非難事。
那之後,由於朱棣遷都成功,北境的軍事防禦漸漸由他親自承擔起來,葉羽則只直接負責遼東的防禦。
肩上的責任漸漸輕了下來,反倒更利於葉羽養病。
這些年他的血瘀之症一點點的在惡化,雖然表面看上去沒有什麼,但內裡的狀況恐怕只有楊雪笙最清楚。
再加上十年前的劇烈變故使他得了胸痺的毛病,有時勞累的時候就會作,這些年來也是靠著楊雪笙的藥才維持了下來。
此時總算抽開了身,葉羽整日在府中調理身體,遠離戰場,病情竟漸漸穩定了下來,憐香和楊雪笙都鬆了口氣。
葉羽的日子過得清閒了,朱棣卻一刻都沒有閒下來,自從遷都之後,他就像是要忘掉不想想起的事一般,不停的北伐親征。
在朱棣看來,獨自一人守著冷寂的紫禁城,倒不如在戰場上馳騁。
永樂二十年三年,朱棣親率大軍從北京出,親征蒙古阿魯臺所部,明軍經開平向東北方向進軍,於闊欒海北道現阿魯臺部大批輜重,兵焚燒,收其牲畜班師。
永樂二十一年七月,朱棣再次親征阿魯臺,大勝而歸。同年,朱棣下旨命十四歲的藍靖祺承襲蘭陵侯爵位,被墨瑤婉拒,希望藍家再不涉足朝政,只希望在江湖中過其逍遙日子。
朱棣明白藍磬和墨瑤的心意,也不強求,只將當年賞賜夜殤的奉天靖難丹書鐵券賜予藍靖祺,可免去藍家後人三次死罪。
年末,朱棣身染疾病,臥床難行,下旨命靖國公一家入京,在京中過年守歲。
永樂二十二年正月,朱棣賜封葉馨寧為朝陽郡主,葉玄熠為靖國公世子,將來承襲葉羽的爵位。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再次率軍親征,這一次不同往此,他沒有再追著蒙古人滿世界跑,反而是在取勝後便下令班師。
因為他實在是累了。
年初才剛生過一場重病,此時他已覺得身心俱疲。
只是,朱棣沒有想到,他已經回不到京師了。大軍到達榆木川后,朱棣原本強撐著的身體終於支撐不住,在軍營中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六十五年前,在戰火硝煙中誕生的那個嬰孩,經歷了無數風波,終於在征途中結束了傳奇的一生,獲得了永久的安寧。
生於戰火,死於征途,這似乎是朱棣註定的命運。
平定天下,遷都北京,修成大典,溝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十徵蒙古。
這些全部的功績,都會記錄到朱棣的一生當中,供後世之人評價。
在朱棣最後一次出征之前,他曾經見過一次葉羽,當時葉羽有過一個請求,朱棣雖然不明白原因,但也還是同意了。
於是,在朱棣駕崩之前,他曾下過一個命令給內閣大學士楊榮。
“朕死後,將有關靖國公、蘭陵侯、昭儷貴妃和楊畫師的事蹟從史書中刪去,只保留後世子孫該有的爵位。”
沒有人明白朱棣為何要下這個命令,但楊榮依然忠誠的照辦了。
朱棣的時代是強盛的,是當之無愧的永樂盛世。
朱棣駕崩後,諡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成祖,與徐皇后合葬於長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