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試試,但最好準備炸藥包爆破。”袁朗給了個最中肯的建議。
只是建議聽起來非常殘酷。
用炸藥包,意味著不但要被碉堡阻擋住進攻路線,還要付出大量的傷亡。
李雲龍一樣想到了,所以才會有那一問。
只是,終究是要面對現實的。
李雲龍沒有多說什麼,詢問起其它細節。賈莊的炮樓沒什麼好說的,有九二式步兵炮,打下來那是手拿把攥的。
重點是崗頭的老礦。
那裡是日本守護整個新井煤礦的司令部所在地,除了碉堡外還築有十三個炮臺。
敵人要是據險而守,想要全拿下來,無疑是要耗費一番力氣的。
張同還提供了一個重要情報,“敵人在老礦,好像儲存有毒氣。”
“毒氣?”
袁朗和李雲龍相視一眼。
日本人的毒氣彈,他們自然不陌生。
李雲龍帶隊多年,雖然沒有被毒氣打過。但是卻見過,被毒氣彈折磨的傷員和百姓。
毫無疑問,那是一般人連看的都害怕的。
記得旅長還有次戰鬥中,也中了招,治療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好的。
對於小鬼子使用毒氣,袁朗知道的情況比李雲龍多,知道的更清楚一點。
一戰末尾,各參戰國都用上了毒氣,德國那個曾經是三流畫家的矮個子狂人,就吃過毒氣的苦。
小鬼子是一戰後開始研究的,經過十多年的潛心研究和試驗。
到侵華戰爭爆發前。
他們生產化學毒劑,和製造化學武器的技術逐漸成熟。
據統計,日本在二戰中研究製造的,包括化學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大致可以分為14類,百餘種。
這些武器從種類上區分,可以分為糜爛性毒劑、光氣、氫氰酸、催淚性毒劑、噴嚏性毒劑等等。
從1941年到1945年,日本軍隊製造的各種化學毒劑數量,超過7400噸,
其中噴嚏性毒劑,和糜爛性毒劑在戰爭爆發後,被大量的用於中國戰場。
根據不同種類的毒劑,日軍分別製造了各種毒氣炸彈、毒氣筒、毒氣投射機、撒毒車、撒毒器、毒氣噴射器、毒氣彈等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