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那何謂萬人敵之法?”張順不由笑問道。
魏從義這番話卻是向自己表態,其實是想領兵作戰了。
所謂“萬人敵”云云,不過是障眼法罷了。
昔日魏從義裹挾百姓,鼓譟於京師之外,令大明朝廷上下大譁,足見其能。
當然,張順的反問同樣是試探之意。
既然你想領兵,那你有什麼章法沒有?有什麼打算沒有?
“孫子曰: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故而用兵之法,輕疾為上,笨拙為下。”
“夫輕疾之兵,日馳百里,倏忽而來,倏忽而去。我欲戰,敵不得不與我戰者,趁其虛也;我不欲戰,飄忽而去,敵追之不及也!”
“故而騎兵為上,步卒為下,輕兵為上,重兵為下。”
“哦?聽從義之言,欲用輕騎乎?”這和盧象升“奇兵營”思路還不一樣。
盧象升是特種作戰思維,馬只不過是“奇兵”的載具罷了,講究“夜襲”、“奇襲”。
而魏從義是思路是機動、機動,還特麼是機動!
“你是如何打算?”張順倒沒有一下子否認了魏從義的想法,反而追問道。
“我是這樣想的!”魏從義見張順沒有一口否決,心道有門兒。
“具裝騎兵至少一人三馬,上馬一匹用於作戰,中馬一匹用於騎乘,騾馬一匹用於負重。”
“普通騎兵至少一人雙馬,一馬用於作戰,一馬用於負重。”
“此二者皆行動遲緩,日不過七十里而已。”
“我所謂‘輕騎’,則一人雙馬,日趨百里,神出鬼沒,莫能當也!”
張順聞言不由皺了皺眉頭,對於這個時代的騎兵他也頗為了解。
義軍麾下其實沒有那麼騾馬,所以只好利用車輛運輸鎧甲、馬甲和輜重等裝備。
雖然行進速度稍微受限,在條件良好的情況下行軍,也能勉強滿足騎兵每天七十里的標準速度。
如今魏從義既然誇下海口,一人雙馬,日趨百里,顯然是不要負重,或者主要負重由個人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