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莎一直認為,若是凡事都從效率、利益之類的方面考慮,那麼,《英格蘭兒童讀物》就完蛋了。
“把最好的故事給孩子們看”,因為秉持著這簡單純粹的理念,《英格蘭兒童讀物》闖過了六十年的風風雨雨,而這種理念是一種效率至上、利益至上的理念嗎?
絕不是。
它是一種溫情,是對孩子們的關愛。
《英格蘭兒童讀物》不能成為單純的利益機器,它需要有一種溫情始終貫穿其中!
這是塔莎所堅信,所堅持的。
只是,到了如今,編輯部內贊同她觀點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微觀經濟學知識的普及,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變得只懂得板著手指計算得失。
利益最大化受到越來越多的推崇,像理念、溫情、理想這樣無法準確數值化的不穩定因素,則越來越被漠視。
這算是一種諷刺嗎——經濟學越普及,人們似乎越短視。
大家都將眼前的利益算得清清楚楚,並言之鑿鑿地聲稱應該選擇利益最大化。
從這方面來說,經濟學真的是很沒有用處的東西,它把人們都教成了精明的現實主義者,教成了一個個生意人,但改變歷史的,卻往往是理想主義者。
就像喬布斯和庫克,一個想著改變世界,一個想著佔領市場。
但偏偏,在前者的時代,人們無法想象蘋果會沒落。
“這樣下去不行。”揉著額頭,塔莎眉頭皺得更緊了,“必須改變現在編輯部內的觀念趨勢。真正支撐著《英格蘭兒童讀物》的,從來就不是效率和利益。”
脊樑若是垮了,手腳再靈活又有何用呢?
想著想著,她的目光定定地落在了手邊的《白雪公主》上。
半晌後,她忽然開啟電腦。
她要親自設計這一期《英格蘭兒童讀物》的封面。
正因為保留著郵局投稿的方式,他們這次才能得到《白雪公主》這份稿件,才會迎來像秦這樣18歲不到,潛力無窮,又很可能會繼續給他們投稿的作者。
“很多時候,一些現在看起來很傻的堅持,都會在未來得到回報。”
塔莎覺得,這或許將會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讓她藉此扭轉現在編輯部內開始盛行的效率至上的觀念風氣。
如果——《白雪公主》能成功的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