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誦不知道這一點嗎?他自然是知道的。說實話,在確定要說這句話之前,姬誦心中也是非常猶豫的。
猶豫什麼?不就是怕人家周公旦父子真的假戲真做,趁機將自己趕下王位,另立新君嗎?
後世人可能會覺得姬誦這是有被迫害妄想症,周公是一代聖人,怎麼可能做出這種謀逆的事情呢,姬誦的擔憂純屬多餘。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注意這句話中的“流言日”這三個字,這意味著歷史上周公是真的遭受過流言蜚語的。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在姬誦剛剛即位那會兒,周公因為擔心自己的侄子坐不穩王座,於是便強行上來攝政。當時整個姬周高層都對此指指點點,認為周公有篡位的意圖——畢竟周公上頭還有一個哥哥,就算要攝政也輪不到他啊。
後來周公受不了流言,這才跑到了荊楚之地隱居避嫌。直到後來某個證明周公曾經願意替周武王姬發去死的檔案被翻出來之後,周公才得到了諒解,被接回到了周王畿之中。
後來的事情就是三監之亂,周公平定天下了。在這個過程中,周公確實可以說是勞苦功高,為穩定姬誦的王位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換一個角度思考,周公本人是不是也在這場動亂中建立了極大的威望呢?後世所有人都稱頌周公的救亂之功,卻沒有人多少人談及周成王姬誦,甚至連知道的人都很少。幾千年後尚且如此,當時的情況只怕猶有過之。不說世人只知周公不知姬誦吧,至少人們覺得周公比姬誦有才能得多是肯定的。
在這種情況下,姬誦對周公感到忌憚也就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也正是因為這樣,在聽到沃操的建議之後,姬誦才會下意識地表示反對。
然而沃操之後說的話,卻打消了姬誦的顧慮。
“周公不敢謀逆的,畢竟大王您如今已經獲得了雙姜的支援了啊!”
姬誦至今猶記當時沃操所說的話:
“太公不喜歡臣是不假,但是他再怎麼說也是您的外公,他是絕對不可能坐視周公謀逆的。而申侯又是您未來的老丈人,哪怕您真的和周公起了衝突,他也是一定會站在您這邊的。太公和申侯,他們兩個一個鎮守我姬周東部邊疆,一個鎮守我姬周西大門,有他們兩個在,就算周公真的起兵了,也會輕易地他們聯手剿滅!”
處於姬誦那個位置,你和他說什麼“周公忠心耿耿,絕對不會謀反”之類的話是沒有用的,對他來說,只有實力才是真正的依仗。而也正是因為確定瞭如今的自己已經有了反抗周公的實力了,因此姬誦才會親自下場,和周公鬥法,以圖能夠從周公的手中收回自己權力。
“還是沃操忠心啊!若非他提議予一人迎娶申國女,予一人如今又哪裡有底氣和四叔鬥法呢?”
姬誦將思緒收回,看著身前的伯禽,幽幽道:
“怎麼,愛卿不打算給予一人一個交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