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您的意思是?”
“自然是等到了明年再重新確定稅額了。”
商離搖了搖頭道:
“今後幾年,咱們要每年確定一遍新的稅額,直到畝產穩定下來為止。到那時候,咱們才能真正確定每畝地的年稅收,並且以此為標準,制定之後田畝的農業稅。”
如今的宜國只有幾千號人,國土僅限南京周邊,因此商離可以玩每年都重定稅額的遊戲。
但是等到了將來,宜國的人口增多,國土擴大之後,這樣的遊戲就不能再繼續玩下去了。
道理很簡單,按照這個時代的慣例,正常情況下一個家庭的耕地面積往往在百畝以上。如果是一萬個家庭的話,那麼耕地面積就至少有一百萬畝。
一百萬畝啊,這需要多少的管理人員才能完成每畝地產出的測量啊?別說是現在了,哪怕是21世紀,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做到這一點吧?
因此自古以來農業稅採取的都是定額稅制。我不管你這畝地今年產出多少,總之我的稅額是不會變的。糧食產量多了我也不多收,你自己留著慢慢吃。糧食產量少了我也管不著,總之稅收不能少。
當然,話是這麼說沒錯,但是這稅額也並不是隨便亂定製的。定多了人民不夠吃,定少了國家收不著糧,因此歷朝歷代都曾為這個問題展開過激烈的討論。
但是商離就沒有這方面的煩惱了。由於他是第一個提出稅制改革的人,因此不會有人拿“祖宗之法”來壓他。而又由於如今的宜國地少人寡,不同國人種的地畝產也不會差上太多。因此只要商離別專挑那些產量高的田做參考,他是可以非常輕易就得出一個絕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稅額,進而將其推廣下去的。
就好像現在,商離就是以十畝產量中檔的麥田為標準,來制定今年的大麥稅收。
只是這所謂的稅收,和沒有基本上沒啥差別就是了。
“去年由於時間有限,因此實際上每家每戶平均只開了30畝左右的地。如今的宜國攏共有541戶人家,那麼去年開墾的大麥田就是16230畝。”
在吩咐眾人將東西都撤下去之後,商離在心中默默估算起了今年夏收的收入:
“按照一畝地收2斤麥子算,那麼今年的夏收就算32460斤。換算成噸的話,差不多就是1623噸。嗯,恰好是一輛中型貨車的載重量。”
1623噸是個什麼概念呢?就這麼說吧,民國時期一個壯年男人如果想吃飽的話,平均一天的糧食消耗量是2斤。
目前宜國由於一部分男孩子成年的緣故,男丁數量已經突破500大關了。按照500人計算,在將所有男丁都動員起來的情況下,宜國一天要消耗1000斤糧食。
1623噸,差不多隻夠他們吃一個月的。
當初滅留的時候,宜國軍隊來回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也就是說,今年夏收的糧食僅僅只夠支撐宜國打半場滅留之戰。
這實在是太可怕了!
“呼幸好。幸好之前從留國極其附屬國的倉庫中收繳了大量的糧食,否則就這麼點產量,宜國能不能扛過這幾個月,扛到水稻成熟時都還在兩說間呢!”
這一刻,商離無比慶幸之前當機立斷滅了留國,否則就算留國不來攻打宜國,單就這麼點大麥產出,宜國只怕自己就能把人餓死。
“接下來,就看水稻的發揮了。”
片刻之後,商離將目光轉向城南方向:
“相信有了百越人的技術支援之後,下半年的水稻產量不會讓人失望才是。”
首發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