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沒過審,他也根本不操心。
有陸奕庭在,怕什麼?
大不了就跟《無法言說的愛》一樣,不在國內的院線上映了唄,直接拿去參加電影節,票房就靠海外撐起來。
只要有陸奕庭在,這電影就賠不了錢。
沒辦法在票房上把投資的錢賺回來,也不要緊,能賺錢的地方可太多了。
前提是,必須得是陸奕庭。
換成其他人,沒陸奕庭這個影響力,那就搞不成。
不是角色非陸奕庭不可,而是從投資回報的角度考慮,這電影非陸奕庭不可。
張一峰也很無奈:「那麼多文藝片的導演,拍的好的不得了,可不賺錢啊。不賺錢,就沒人再給你投資,沒投資,那就吃不上飯。我現在
是不愁吃不愁喝了,可我身邊這麼多人,就指望我吃飯了。我不能光考慮自個兒。所以,就得是你爸。小鹿,你幫幫張導。」
白鹿也特別能理解張一峰。
一味的只追求藝術,活不下去。
飯都吃不起了,還談什麼藝術。
張導作為最成功的導演,他完美的平衡好了質量和商業。
他的電影,部部賣座,還有口皆碑。
張一峰的電影,也不全是靠大牌撐起來的。
題材稽核不嚴格的話,張導是很願意啟用新人的。
但像這種題材稽核比較嚴的電影,張導就一定會用大牌。
用了大牌,首先就能保證投資人不賠錢。
如果張導是一個單純追求藝術的人,他也走不到今天這一步。
白鹿也挺佩服張導的,很多有才氣的導演,不願意放棄一些東西,所以連一部作品都留不下來。
也不是說太執拗太執著不好,搞藝術的,就得有這股子執拗的勁兒才能搞出好東西。
可問題是,再好的東西,沒人能看到,又有什麼意義呢?
反正白鹿自己是不願意當梵高的,死前默默無聞,作品不被認可,窮困潦倒,連吃飯都是問題。
死後被奉為大藝術家,隨便一張手稿就能拍賣出天價,那又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