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逆天換明> 第五百三十九章 多點發動,建虜的被動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三十九章 多點發動,建虜的被動 (3 / 4)

在豪格看來,只要他能擊退敵人,保住遼陽。再掀起輿論,在滿人中,他的英武,多爾袞的懦弱怯戰,便能使他威望大增。

關鍵還在是否放棄遼沉的問題上,滿達海、邁達禮等人,與豪格的意見一致,對多爾袞的北遷不滿。

…………………

本溪,既有險可據,又四通八達:北鄰沉陽、撫順,西接遼陽、鞍山,南通鎮江……這讓本溪歷史上一直是遼東要衝。

在遼東,明軍曾耗費數十年修建綿延一千多公里的遼東邊牆,有約七十公里就在本溪境內穿過。

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釋出“七大恨”,與明朝首開戰端,爆發撫清之戰。“撫”即撫順;“清”即位於本溪境內的清河城。

此時,由特戰營和朝鮮軍隊組成的兵團,已經奪取了孤山六堡,並沿太子河西進,在本溪的威寧營,與建虜展開了激戰。

而此地駐守的建虜,主要是滿達海率領的鑲紅旗。

而威寧營,在本溪東十里許,南臨太子河,東西環山,北為通向沉陽的要道,形勢險要,乃是遼東重鎮。

說白了,威寧營守不住,無險可依的本溪便基本上在東江軍的囊中。這場戰鬥的結果,決定著本溪的命運。

史書記載:“明在威寧營築城,城周圍四里,東西設兩個城門。”

另據《明實錄》記載:明成祖時威寧營已成為遼東最大的鍊鐵廠,年產鐵達“萬餘斤”。

現在的後金,雖然還是八旗兵制,但歷經數年的戰爭,兵員損耗嚴重,各旗人馬早已經不復當年。

兩白旗和兩黃旗算是兵力最多的,每旗也不過七八千人;阿敏的鑲藍旗名存實亡,近乎被多爾袞吞併;巴喇瑪和滿達海的兩紅旗,以及莽古爾泰之子邁達禮的正藍旗,則各有四五千人馬。

雖然後金進行了動員,使得兩紅旗和正藍旗增加了一兩千的兵力,但兵員素質不高,在戰力上,卻並未有太大的提升。

這其中自然也有多爾袞的計謀在內,有意地限制或削弱了其它各旗的實力,使得兩白旗的實力更加佔據優勢。

而象巴喇瑪和滿達海,以及邁達禮等年輕的奴酋在內。雖然反對未戰先退,北遷避戰,但也多少留了點後手。

說白了,就是為自己的部眾留下種子,不能傾力而上,導致太過慘重的損失。

比如巴喇瑪,就率正紅旗駐防在薩爾滸和界凡寨,保證遼沉地區向北竄逃的後路安全。

這雖然是多爾袞同意的,可也看出兩紅旗也給自己留了戰敗後的退路。即便慘敗,也不致於全部覆滅。

還有莽古爾泰的兒子邁達禮,則駐防在開原,保證另一條北遷之路的安全。

嘴上叫得兇,可實際上都心裡沒底。既捨不得放棄遼沉,又擔心被滅族,兩手準備使得建虜在面對東江軍的大舉進攻時,更顯出疲於應付之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