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太平,恐怕也只侷限於平定建虜的遼東,以及象是半脫離大明的江南等地。這還不是很確定,農民起義軍的流動作戰,很可能還會波及到湖廣和四川。
戰爭是進步,也是盪滌的自新過程。郭大靖在力不能及的情況下,只能是這樣來安慰自己。
多死些士紳豪富和地主,更有那些蛀蟲般的宗藩,對大明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只不過,打來打去,死傷的都是大明子民,都是漢人,這讓郭大靖既無奈,又痛心。
官逼民反,不恤百姓的朝廷,還有勤勉害民的崇禎,使得郭大靖更堅定了自己內心的目標,絕不會改變。
讓百姓安居樂業,重振華夏,並屹立於世界之巔,捨我其誰?
郭大靖若有所思地看了得意洋洋的方公公一眼,微抿嘴角,露出幾分不明意味的笑意。
夜幕降臨下來,喧囂而激烈的戰場一下子平靜下來,白天黑夜彷彿兩個世界。
但敵我雙方都沒有安眠,至少是一半的人馬在忙碌,準備著明天更加激烈殘酷的戰鬥。
建虜失去了堡外的陣地,不管是從城門反擊,還是縋城襲擊,面對優勢的東江軍,都是自尋死路之舉。
他們還打著與東江軍在城牆缺口處反覆爭奪,近戰肉搏的念頭。在預判的突破口兩側埋伏了大量的人馬,並構築的簡單的工事。
只要東江軍衝進城堡,就要在三面受到夾擊。在狹窄的缺口處,建虜反倒能夠形成兵力優勢。
“城將破時,再把弓箭手調到正面,以防敵人的炮火轟擊。”巴布泰對於東江軍的炮火印象更深,佈置也更合理。
鞏阿岱雖然率領的人馬眾多,但也承認巴布泰在白天的戰鬥中,更加地有經驗,很低調地接受了巴布泰的建議。
城上兩千,城下四千,雖然總兵力還處於劣勢,但鞏阿岱和巴布泰還是有信心在城牆爭奪戰中,最大限度地殺傷敵人。
而這也是建虜高層制定的作戰計劃,節節抗擊,遼陽城下才是大決戰。
“鞍山驛太小,實在不適合投入太多的兵力。而且,還要防備敵人的水師。遼陽也不敢調動太多的人馬,導致城防空虛。”
鞏阿岱心裡想著,有些悲哀,更多的卻是無奈。
老奴曾經在薩爾滸之戰中採用“任敵幾路來,我自一路去”的打法,集中優勢兵力,利用明軍分兵合圍的時間差,各個擊破。
但現在,建虜龜縮於遼沉,看似還有內線作戰的優勢,但兵力已經是捉襟見肘。數個要點的踞守,佔用了絕大部分的人馬,能夠機動作戰的不足兩萬。
最關鍵的還是東江軍的戰力和打法,以及遼沉地區的範圍,使得建虜難以再實現各個擊破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