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鸞笑了笑,說道:「都是計劃好的,準備也充分,末將不過是按部就搬罷了。」
郭大靖伸手示意了一下,李維鸞在前引路介紹,三人帶著幾個親兵,開始巡視海州衛城。
三協官兵渡過海城河,也就意味著佔領了另半個海州,以海城河為界,北為軍屯,南面則軍退民進,要安置數萬的遼鎮官兵及家眷。
趕在這個時間光復海州衛城,一個重要的原因還在於不誤春耕。軍屯田地的數量和收成,對於軍隊的後勤供應,還是極為關鍵的。
象豆類、苜蓿、蔬菜等作物,既是軍隊的伙食,也有戰馬的飼料。而由於氣候的影響,老百姓很少種植,他們多種土豆、黑麥和玉米。
海州衛城周圍六里五十三步有奇,,城內有東山。山雖小,但樹木蔥蘢,基岩***,日後可成為園林。
「城中有山,倒也算是一個奇觀。」郭大靖抬頭看著,笑道:「可建個居高瞭望的觀察哨,再放幾面金鼓,能夠提供預警,並且登高指揮。」
李維鸞點著頭,又略有遺憾地說道:「恐怕建虜已經打不到這裡,構築的工事也只是以防萬一。」
祖大壽深以為然,說道:「前線有前協和左協,還有兩個飛騎營,足以抵擋建虜,衛護海州衛城了。」
正因為保險,這裡才要建成後勤基地,屯積大量的糧彈物資,以備平遼滅虜的大決戰。
郭大靖卻並不認為構築防禦工事是多餘,糧草重地,保證萬無一失怎麼做都不過分。
眾人在到處都充滿殘破意味的城中走了一圈,雖然建虜拆毀了城牆,還在城內放火燒屋,但還是比在荒地中建立基地更加容易。
城中道路都是鋪就的,修繕打掃一下,便是極好的。房屋大半燒成了殘垣斷壁,需要重新建築,可地基是好的,也省了規劃的時間。
總之,海州衛城內的不少建築設施還是能夠利用,或是大大減少了修築的速度。
祖大壽在遼南也呆了一段時間,心中也有些疑問,那就是東江軍似乎不熱衷於修築城池。
在他的觀念中,沒有城牆就算不上一個完整的城池。沒有安全感啊!
「等到遼東平定,或是東江鎮錢糧充裕,築城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吧?」終於,祖大壽還是說出了心中的疑惑,帶著試探的性質。
郭大靖愣了一下,看了看祖大壽,搖頭道:「築城不在東江鎮的計劃之內,平定遼東後,也不會為此耗費錢糧。」
李維鸞眨巴著眼睛,理解了祖大壽的意思,這曾經也是他向郭大靖建議過的事情。
「祖帥有所不知。」李維鸞在旁解釋道:「修築城池雖然顯得更加安全,但對於有強大軍隊,能夠始終保持進攻姿態,並有信心禦敵於國門之外,卻是不必要的。」
祖大壽有些發愣,沒想到郭大靖等人竟然是這樣的思維。而且,從李維鸞口中說出,也表示得到了大多數將領的認可。
儘管壕溝胸牆加犀利火器,已經足以抵禦敵人的進攻,但這種反傳統的觀念,還是讓他不太適應。
郭大靖也明白
了祖大壽建議築城的原因,微笑著說道:「東江鎮一是沒有那麼多的錢糧來重新築城,其次是將來的發展規劃也不需要築城。」
現有的城池可以保留,甚至在損毀不嚴重的情況下進行下小修繕。可象海州衛城已經拆毀,只為增加居住其中的軍民的安全感,重建就沒有什麼必要。
被動防守不是郭大靖所崇尚的,之前的倚堅防禦,只是權宜之計。培養出一支縱橫馳騁,充滿主動進攻慾望的強軍,才是他的理想。
況且,火槍將在民間進行發放,郭大靖要打造出全民皆兵的新遼東,提倡開拓進取的冒險精神,修築已經不可能遭到外敵進攻的城池,又有什麼意思?
顯然,這些都與將來的發展規劃有著緊密的聯絡。
平遼之後,馬放南山,享受安樂,不思進取,自然是祖大壽這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