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讓百姓安心,相信目前施行的政策具有持續性,又不能表現出敢與朝廷叫板,不聽從皇帝聖旨的意思。
這,似乎有點難辦,就是什麼也不做,老百姓那些胡思亂想,也應該影響不到大局吧?
郭大靖坐下來,又思考了片刻,還是提起筆,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寫成書信,讓人送至金州請毛文龍閱看。
有兩個辦法可以消除,或是緩解百姓的顧慮,郭大靖認為實施比不實施好,至少在將來與朝廷爭奪遼東治理權的時候,能夠有些作用。
首先是繼續掛羊頭賣狗肉,用軍戶制的名義,來維持目前的政策,使百姓繼續受益,反正他們也習慣了,並不在乎身份這個問題。
其次則是給百姓發放文書,類似於後世的承包合同,定下十年的期限。
私憑文書官憑印,有東江鎮或毛文龍的印信,會讓老百姓覺得踏實。朝廷將來要插手,或是改變的話,這邊反對和阻撓,也有依據和藉口。
十年,差不多夠了;不行,就來個十五、二十年。
“只要東江軍不入關鎮壓民亂,蔓延的農民起義,就會春風吹又生,終成燎原之勢。”
“只要崇禎沒有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魄力,大明這艘破船,衰落的勢頭就不會改變。”
郭大靖走出房門,在冷冽的寒風中撥出一口長氣。
大亂大治,小亂小治。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對腐朽的大明是一種摧毀,對原有的體制,又可稱得上是一種洗滌和淨化。
只不過是成千上萬的普通百姓遭了殃,還有那些為富不仁的地主士紳,也被餓到發瘋的饑民所摧毀,還有那些地方官員。
想到這些,郭大靖有些迷茫,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變得冷血,無能為力和盡力而為是不是他的藉口。
…………………
巨大的戰船噼開波浪,向著遠方駛去。
寒風吹拂在臉上,何可綱卻感到舒愜般的輕鬆,轉頭望向海島,又望向陸地,舒出了長長的一口氣。
原定三天就出發,拖來拖去,已經半個月時間過去。
終於,在方正化的不斷督促下,以及卡在覺華島的糧餉,一萬遼鎮官兵,還有他們的家卷,登船出發,直向遼南而去。
“一次載運四五萬人馬,東江鎮的水師的實力已經強大到如此程度。”黃得功湊到何可綱旁邊,發出由衷的感慨。
與黃得功一起湊過來的,還有兩名將領,他們都是遼鎮中的邊緣人物,與祖家沒有什麼關係。
何可綱笑了笑,說道:“建虜繞道入關時,東江鎮便能跨海轉運數萬人馬,還有大量的武器彈藥。如今,快一年時間了,實力又有增長,也沒什麼奇怪的。”
“三年平遼,東江鎮敢向朝廷如此保證,顯然是很有信心的。”大鬍子軍官緩緩說道:“咱們還是幸運的,能參加大戰,分潤些功勞。”
疤臉軍官咧開嘴,嘿嘿笑著,說道:“不管怎樣,咱們也算是脫離了遼鎮。朝廷再降罪責罰,也與咱們沒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