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朝廷還能正常供應糧餉,那按照今年的種植計劃繼續執行,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可關鍵是難以準確判斷,斷絕糧餉會持續到什麼時候。
這樣一來,本著寧多勿少的原則,加大土豆的種植面積,能儘量多地收穫, 保證東江鎮軍民的吃飯問題,就是最重要的。
至於光吃土豆顯得不夠豐富,顯得伙食不好,陳繼盛已經放在了第二位。先保證吃飽,有條件再說吃好的事情。
“是,大人。”陳有善應承著, 又提醒道:“那要儘快發通知,讓百姓多留種子。”
作為廣鹿島的老資格管理人員, 在金州最缺乏政務人才的時候, 被郭大靖推薦,來到了金州。
因為在金州施行的很多政策,都是廣鹿島的翻版或改進版,陳有善不陌生,幹起來也得心應手,很快就成為了陳繼盛最得力的助手。
“馬上下發通知。”陳繼盛點了點頭,說道:“擬好內容,拿到某這裡來用印。”
陳有善答應著轉身要走,又被陳繼盛叫住。
“庫裡還有數萬銀子,派人去山東,購進一批糧食,就三萬石吧!”陳繼盛交代道:“還有民兵的訓練,秋收已過,要增加時間。”
陳有善想了一下,說道:“大人,屬下覺得購糧可緩一緩, 明年從南方購入也來得及。”
從南方購糧更便宜省錢, 而且按照目前的收穫數量, 再加上郭大靖已經購進的三萬石糧食,足以支撐到明年秋收。
陳繼盛重新考慮了一下,點頭應允,又稱讚了幾句,才讓陳有善下去。
他們並不知道郭大靖實際上是採購了五萬石糧食,他收了兩萬石,只報了三萬石。
很簡單,郭大靖偷藏起來的這兩萬石糧食,是要在最關鍵的時候動用的。
比如大軍長途奔襲,這兩萬石不用耗費運輸力量的糧食,便可能成為致勝的關鍵。
況且,郭大靖有錢,能隨時從山東購買糧食,就算價格貴些,也在他的承受範圍之內。
至於袁督師會禁海,那也只是在登萊。郭大靖早已在青島設了據點,暗中採購屯積。
就算青島也被禁海,東江鎮軍民處於要餓死的境地,郭大靖還有最後一招,那就是鋌而走險,率軍前往登萊去搶。
你不仁,我不義。真要逼到絕路上,我瘋起來連自己都害怕。
當然,在郭大靖的計劃中,是多半不會走到那步田地的。
“大人。”一個親兵進來稟報,呈上了毛文龍的書信。
陳繼盛拿過書信,開啟觀瞧,立時皺起了眉頭,沉吟不定。
信中的字裡行間能夠品出毛文龍的怒氣,以及憤慨、委屈、憋悶。無它,就是糧餉的事情。
所以,毛文龍打算帶兵乘船前往登萊索餉。因為,登萊在崇禎元年,還欠著東江鎮六尪一千二百兩餉額。
當然,這只是毛文龍的想法,還未付諸實施。茲事體大,毛文龍也擔心那幫文官造謠抹黑,說他兵犯登萊,殺人搶掠。
太欺負人啦,難以容忍!
這就是書信中所帶出的情緒,陳繼盛不用讀完,便感覺到毛文龍的憤懣撲面而來。
幸好,幸好有金州在手,今年又是豐收,還沒到走投無路的絕境。
陳繼盛重重地嘆了口氣,拿起紙筆,勘酌著語氣和字辭,開始給毛文龍寫回信。
對於朝廷的所作所為,陳繼盛是一樣的生氣,一樣的憤怒、憋悶。但他還是認為毛文龍此舉大為不妥,很容易被看作是在要挾朝廷,或是向皇帝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