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的刻薄寡恩、反覆無常,在殺袁崇煥這件事上顯露無遺。
前無識人之明,後又下手無情。
聯想到袁崇煥在上任後聖眷隆厚,處死時卻又以最殘忍血腥的方式,令人心生寒意。
要知道,與朝臣商議如何處置袁崇煥時,眾臣皆不敢言,唯有崇禎一言而定,處以最殘酷的刑罰——凌遲。
從極度信任,到千刀萬剮,這就是一個臣子的下場。袁崇煥縱然該死,崇禎的行事也難免使人背後發涼。
毛文龍嘴上不說,也因為袁崇煥的死而快意,但對皇帝的凜懼和防範,卻已經埋下了種子。
或許,在封建社會,立下驚天大功的武將,基本都沒有好下場。除非,能有令皇帝不得不忌憚或顧慮的因素。
比如李成梁,在晚年遭遇言官的猛烈彈劾時,因其諸子手握重兵,李氏家族在遼東的勢力和影響猶存,萬曆皇帝才網開一面,只是“解任”而沒有置之死地。
所以,在毛文龍看來,東江鎮的強大,將領的忠心,才是他最值得信賴的保障。
而放眼東江諸將,除了郭大靖,還沒有人能夠擔負起這樣的重任。從努力擺脫對朝廷的依賴,毛文龍也看到了郭大靖最值得依靠的地方。
城外廣闊無邊的軍屯之地,已經收穫了大半,一車一車的土豆在路上絡繹不絕,運往城內的地窖中儲藏。
一片片平整的土地形了打穀場,晾曬著收割下來的黑麥,一垛一垛的麥秸在野外堆放,象一座座小山。
“拜見毛帥,拜見郭帥。”
“參見毛帥、郭帥。”
不時有將士駐足,向著毛文龍和郭大靖躬身施禮。
毛文龍和郭大靖或是含笑頜首,或是停馬聊上兩句,心中也逐漸升騰起與將士們一樣的喜悅之情。
“看到了吧?”毛文龍放慢了馬速,並不回頭看郭大靖,因為他知道郭大靖就在自己半個馬頭後,緩緩說道:“數萬將士,數十萬百姓,如果我們敗了,會怎樣?”
不待郭大靖回答,毛文龍繼續說道:“數年前,東江鎮的全體軍民還要依賴朝廷發放的餉糧。雖然我們也做生意貼補,但只要朝廷拖欠,用不了兩三個月,便會有人餓死。”
郭大靖等了一會兒,見毛文龍不再說話,便開口道:“東江鎮僻處海外,糧草物資需要外面供應,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現在就不用愁了,也不用擔心會失敗。”郭大靖繼續說道:“穩紮穩紮,大不了晚幾年平定遼東。”
毛文龍眨巴著眼睛,展顏笑道:“很好,很好啊!你能有這樣不急不躁的心態,本帥甚慰,甚慰本帥。”
對於平遼滅虜,毛文龍封侯之後已經不是很急切。因為他知道,大功告成之時,也是朝廷要有所行動之期。
封爵而沒有解除兵權,只是朝廷的權宜之計,因為建虜未滅,遼東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