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極躁暴。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墮幕士雲霧中,而不知其著魅魘也。”
“五年滅寇,寇不能滅,而自滅之矣,嗚呼!秦檜力主和議,緩宋亡且二百餘載。崇煥以齷齪庸才,焉可上比秦檜。”
“……又賊臣楊鎬、袁崇煥前後賣國,繼喪遼陽、廣寧,滋蔓難圖;然猶二十年蹂躪……”
有的評價極為苛薄,把袁崇煥貶得連秦檜都不如。可能是義憤所致,但也確實說明一個問題,袁崇煥有罪。
歷史上,直到乾隆年間,弘曆夜讀史書,突然考證出袁崇煥原來是被冤殺的,是昏君崇禎中了反間計。
皇帝定了調子,所有的史書便都要依此修改。經過數百年的相傳,人們就又都相信袁崇煥是明之長城,他死了,明朝才亡了,清軍也才得以入關。
可事實上,袁崇煥這位“長城”又有什麼對建虜的戰功呢?寧遠大捷,寧錦大捷,能拿得出手的也就這兩個,不過就是龜縮守城罷了。
至於什麼千里回援京師,什麼廣渠門大捷,什麼解京城之圍,什麼兩萬破十萬,完全是吹噓而已,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
在郭大靖看來,袁崇煥未必賣國,但絕對是個大言欺世的庸才。
從廣寧之戰後,他跑到山海關考察,說出“予我錢糧,一人獨守此”開始。靠著“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吹噓,一路升遷。
最後,吹牛成了袁崇煥的習慣,不吹不會說話,可他自己卻還不自知。終於,吹牛吹爆了,弄得悽慘結局,又怪得了誰。
“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
而弘曆為袁崇煥平反,從他的話中便能品出背後的深意。就是襯托出崇禎的昏庸、明廷的腐敗,說明明朝的滅亡有其必然性,清朝則有取而代之的正當性。
但現在,皇太極沒了,糠稀也沒了,更沒了狗屁的“考證專家”弘曆,袁督師怕是翻不了身,平不了反了。
而京師中的臣民,此時對袁崇煥已經是恨之入骨。更有被建虜燒殺劫掠過的百姓,已經是家破人亡,用恨之入骨都難以表達他們心中的滔天恨意。
“良鄉、固安被屠,真是慘絕人寰……”
“別說那麼遠,京城周邊的村鎮縣城都被建奴蹂躙,死了多少人,燒燬了多少房屋……”
酒客們的情緒又低落下去,有親戚朋友在城外遭難的,更是咬牙切齒,還有落淚哭泣的。
“聽說,袁崇煥為了與建虜議和,還密謀矯詔斬殺毛文龍。”又有酒客提出了新的話題,又掀起了一陣議論。
何貴忠微抿嘴角,似笑非笑地拿起酒杯,輕輕地抿著。
袁崇煥不僅要倒臺,還要暗中支援他的朝中大佬,乃至對東江鎮打壓封鎖的登萊道王廷試。
不管換上來的官員是否能給東江鎮帶來好處,總不會更壞吧?
至於史書上說的,閹黨餘孽再度竊據朝堂,郭大靖對此卻是不屑一顧。閹黨怎麼了,比道貌岸然的東林黨也差不到哪去。
正在此時,外面馬蹄聲雜沓,轟鳴而過,伴著大聲的呼喝報捷。
“遷安大捷,生擒奴酋皇太極。”